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叶嘉莹:是诗词支撑我,度过了人生的阴霾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曾国藩读书会 佚名 参加讨论

    她是白发的先生;
    她是诗词的女儿;
    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她在人生暮年依旧不愿为岁月臣服;
    她是叶嘉莹,中国少有的诗词大家。
    在一期《朗读者》中,出现了一位诗词老人,她93岁的年纪,却依旧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被董卿亲切的称呼为:“先生”。
    她的一生都与诗词“恋爱”,这么多年来,诗词一直都是支撑她走过阴霾的力量。她在诗词中找寻信仰,坚守自己,通过诗词汲取力量,度过难关。
    叶嘉莹先生说,是中国古典诗词给了她力量,那些在最简短文字中毫无藏匿的,睿智无双的文人之智,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年轻时的叶嘉莹在给孩子们上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书香世家遭巨变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家里的家教甚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她读书写字。6岁就随着家庭教师通读《论语》,15岁便能写出优雅的诗词,仿如李清照再世。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诗是她15岁那年所写,完全没有花季少女的活泼和喜悦,反而有着说不出的孤独和悲凉。
    不同于其他的女孩,会玩游戏、荡秋千、跳绳子,她却什么都不会,整日关在家内,只会诵读诗词。父母的教育,给予她诗歌创作的最初的启蒙。
    最初她还有些羡慕其他玩伴,但时间一长,她便真正沉浸在了书中,只想整日与书作伴,虽然没有童年,但却过得并不孤独和苦。
    后来,遭逢七七事变,父亲却意外在战火纷飞之中失踪,母亲只好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不料祸不单行,在一路的流离之中,母亲终于抵不过常年的辛苦和劳累,因病逝世。而这一年叶嘉莹才17岁,少年丧母的她,悲痛欲绝。
    母亲的猝然离世,也让她第一次深感人生之无常,死生的隔离。
    看着母亲的离世,她将自己的绝望和悲痛全部写进八首诗歌《哭母诗》。
    瞻依犹是旧容颜,?
    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
    漫将修短破天悭。
    她的《哭母诗》字字泣血,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痛彻心扉的人生味道。
    
    叶嘉莹与女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婚后家庭再遭变
    叶嘉莹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她却说自己从未真正恋爱过。
    大学时曾有男生追求她,给她写信,她从来没有回复过。“不遇天人不目成”,在她看来,一定要遇到非常欣赏,非常喜欢的人才可以谈恋爱,可惜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
    叶嘉莹成绩优异,有位中学老师非常看好她,就将自己的堂弟赵钟荪介绍给她。两年的时间,赵钟荪几次向叶嘉莹求婚,她始终没有答应。
    后来赵钟荪失业了,有人为他在南京谋了个职。于是,他提出与叶嘉莹订婚,叶嘉莹不答应他就不走。由于深感愧疚,一时心软,她便答应了。之后便信守承诺,前往南京与赵钟荪结婚。
    叶嘉莹的选择,虽然为她带来了婚姻,但却并没有为她带来爱情。这场婚姻,反倒更像是苦难的开始。
    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自此颠沛流离,她离开了故乡。
    刚一到台湾,就遭遇台湾“白色恐怖”政治风暴,丈夫突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而此时女儿刚出生四个月,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
    她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带着女儿去投奔丈夫的姐姐,但姐姐家里依旧残败不堪,她只能每天晚上抱着女儿睡在别人家的长廊之上。
    寄人篱下,她告诉自己要坚定,伴随她度过难关的,是一首首诗词。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写在诗中,描写之真,现在读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困顿和悲苦。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香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这是叶嘉莹1950年的诗作《转蓬》,也是她在丈夫入狱之后,不得已寄人篱下的真实人生写照。
    
    叶嘉莹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活再一次欺骗
    她一边带着女儿教学求生,一边打探丈夫的消息,三年以后,丈夫终于平安出狱。只是这一次归来,却依旧给她带来痛苦。
    出狱的丈夫早已不复当年的儒雅,在监狱中磨坏了脾性他,一言不合便对她动辄打骂。把这么多年在监狱中的愤怒和抑郁全部倾泻在叶嘉莹的身上。
    痛苦绝望之时,她甚至想过放弃生命。但自幼丧母的她,不忍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依旧苦苦支撑。
    诗歌是支撑她“走过一切忧患的力量”,她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继续走着自己的路。
    鹏飞谁与话云程,
    失所今悲匍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
    一枝聊此托余生。
    她原本也想像诗里写的那样,苟活一生,直到在42岁那年,她终于有了出国教书的转机。
    1969年,叶嘉莹移居到了加拿大,开始了终身受聘的生活。但本应该色彩斑斓的生活却无从喜悦,年近半百之际,她遭遇丧女重创。
    刚刚结婚三年的大女儿与女婿双双亡故,而她的小女儿此事故也两度患癌。
    17岁那年她写了凄绝的《哭母诗》,现在她又绝望的写下《哭女诗》,她这一生,实在是太多的生离死别。
    她把自己关在屋里,悲痛化为无声,眼泪早已流净,她只能把心中对女儿的惋惜和留念写成一行行诗句。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她一直说,自己的一生,遭遇了百般不幸,各类生离死别,她都尝了一遍,常常也会觉得老天不公平。但即便如此,她也熬过去了。
    她说自己时常想起恩师顾随的一句话: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让你对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
    而她的体会,就是要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祖国的诗歌,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
    
    叶嘉莹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寄情诗词扬国学
    叶嘉莹放弃了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毅然回到南开,后来又连续担任多个大学的教学工作,她让自己忙碌,争取一切机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诗词。
    她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每次她的课堂总是爆满,每当学生看着台上白发苍苍依旧激情教学的老人,无数学生感动的泪流满面。
    她说:桑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一直站在讲台之上,让诗歌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被公认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叶嘉莹先生,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身处异乡却心怀故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文化。
    “我的诗词,都是我亲身的经历,我亲身的感情”踏过岁月的波涛,历经人生的无常,叶嘉莹先生从诗词汲取力量,写出了征服命运的诗篇。历经劫难诗词在,她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
    生活的忧患让她尝遍生活之苦,她以诗词为心,获得治愈,坚守信仰,不懈地传播着中国的优秀文化。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诚如诗词一般美丽,同样倾国倾城。
    
    转自丨“曾国藩读书会”(微信ID:ZGFDSH)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