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耕农 中国历史的长河浩瀚多彩,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更是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期。在那些耀眼的群星中,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 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他辞官经商三度富甲天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后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没错,他就是范蠡。 范蠡(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立大志,方能坚忍向前 不管当今社会如何发展,不管你是谁,都要在人生之路上,树立个小目标。 从古至今,但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立下大志,并能朝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前行的人。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国宛地三户邑,虽出身贫寒,但从小便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关键是还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可惜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楚国名士文种相识,结为知己后,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 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后,深得越王重用,勾践任范蠡为大夫。勾践欲率兵攻打吴国大败后,勾践非常绝望,感觉自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甚至想去自杀。 但范蠡对勾践说,当这个世界无人能够助你援你,任何情况下,都要忍得、容得、舍得、苦得,只有这样,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况,越国还有我们这批忠诚贤能的人啊。 从那一刻起,勾践的眼中闪出的不仅仅是感激和敬佩,而是等待复仇的怒焰。 勾践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卧薪尝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 胸怀大志的人,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总会“忍以持志,因而砺坚”;与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势者也不会气馁。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范蠡,也不会有后来名垂史册的越王勾践了。 立大志,方能坚忍向前(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凭借小聪明取得的成绩只会是暂时的,要想成就大事,还是要靠自身的德行。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从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 在给吴王当了两年马夫后,勾践终于得以回国。 此后,范蠡建议勾践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 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 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 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 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 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经过数十年的准备,待越王复国时机到来,成功灭了吴国,洗刷会稽之辱,最终成为一方霸王。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一般人处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几人面对吴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动呢?又有几人能如范蠡般忠诚于败主呢?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 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 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做人,要有开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终的智慧 《道德经》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人生难的不是一往无前,而是知进退。不仅要有进有退,还要进退得当。进退之间,可谓智慧。在这点上,范蠡可谓是历史上功成名就以后,得以保全善终的典范了,原因就在于范蠡懂得后退的智慧。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