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古人书信 字里行间的温文尔雅(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国风圈 国风君 参加讨论

    鲁迅致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不能吃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吃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张纸上,今附呈。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一月十六日
    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的信:
    澄宇先生夫人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毛泽东手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另外,正文中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鄙人、小弟、愚、愚弟、卑职:我
    常用敬语——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辱、敬、惠、谨”等等。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书信风格要“自谦敬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劳神:耗费精神。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赠物答谢——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所奉××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请求赐教——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
    倘承不吝赐教,幸甚幸甚。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商量探讨——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有事拜托——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乞赐……,以志厚谊。
    结束语——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转自丨“国风圈”(微信ID:zggdwxw)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