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忠孝传家世 民间有真儒:《牟广煕文集》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赵法生 参加讨论

    文/赵法生
    在十年文革的狂风暴雨中,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儒家文化大厦轰然倒塌,文明古国沦为一片废墟。就在人们以为儒家文化已经生机断绝的时候,却发现重重瓦砾之下,文化生命的青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护持着这片苦难深重的大地,发出了文明的春天即将到了的讯息。这是大地的力量,是内在的文化生命的不息地流淌,是支撑着这个文明古国数千年间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精神动力。这是我初读《牟广煕文集》的最初感受。牟广煕先生是当代儒学大家牟钟鉴先生的父亲,山东胶东的一位普通中国农民,民间儒者。他生于1911年,卒于2003年,他的生命几乎伴随着整个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他只有初中学历,却“一生笃信儒学”,甚至在十年动乱中都矢志不渝,他的坚守不但昭示了儒家文化巨大的生命力,而且诠释了何谓真正的儒者,以及儒家文化的真谛,拜读他的文章与回忆,深为他的人格与精神所感动。
    
    赵法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牟广煕先生文集中收录的论文表明,他对于一些儒学义理的理解,与专业研究者相比也毫不逊色,它们产生于那个全民批孔的疯狂时代,尤其难能可贵,下面略举数例。
    文革批孔的重点之一是说孔子大搞复古主义,要开历史倒车。在文革结束不久的1984年,他用文言写了《好古论》,开篇说到:“或曰:好古非倒退乎?余曰:非也。好古者,好古人善人善事也!如尧舜二帝不以天下为家,而以天下让贤人。如此天下为公之精神,吾辈好之,不亦宜乎?”随后又历数大禹急民于水火的精神,孟子民贵君轻的精神,唐太宗从善如流,魏征犯言直谏,以及范仲淹忧乐关天下的精神,都是需要大力弘扬的,并批评了以复古为倒退的各种说辞,竭力维护儒家思想中那些跨越时空的常道。文章虽然写于1984年,但思想显然孕育已久,是针对文革中盲目批孔而发,是他反思文革的成果之一。
    文革批孔的另一重点是所谓孔子忠君,牟广煕先生1984年写有《论儒家之忠君》,显然也是有感而发。他首先为孔子的忠道正名:“尽己为人谋福谓之忠,忠君者,助君为民谋福也!”这里指出了儒家之忠的两方面内涵:尽己与为人谋福,前者是忠的内在意涵,后者是重的外在目的。所以忠不是忠于某个人,它首先是忠于自己的良知,朱熹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为:“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但牟先生的解释没有停留在忠字尽己的一面,还特别指出了忠字为人的一面,这是对于忠字涵义的全面解读。他以此为出发点,发掘出儒家之忠君的本义:“助君为民谋福”,也就是说,儒家之忠君绝非忠于君主个人,而是忠诚于职分,目的在于为民谋福,利益的诉求在于大众而不在于国君。接着分析了儒家之忠君的各种具体形式:“故圣贤忠君有道:圣者事之,上者辅之,中者匡之,下者谏之,不从去之,暴者除之”,他还特别指出:“暴者除之,亦忠也。何以言之?曰:为民择善,除暴安良,拯民水火,谁曰不忠?”可谓掷地有声。本文对于儒家君臣之道的精要概括,不仅合于经典义理,且有历史事实作证,深刻明晰,极为难得。查《论语》所谓忠字,绝无忠君之意。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的对象均非君主而是普通人,即诚以待人之意,故原始儒家之忠,是忠于良知,忠于大众,忠于天道,绝非忠于君主个人。孔子见到执政者,从来都是持批评态度,教他们反省己过,为民谋福,绝无颂扬之词,孟子同样如此。忠君的思想其实是在汉儒三纲之后才流行起来,绝非孔孟本意。汉代的忠君思想是儒表法里的产物,是法家思想对于儒家之道的浸染和异化,丧失了孔子道统高于君统的精神。他在《孔子研究集义:伟大在什么地方?》中指出:“他是以君就道,绝不以道就君,忠君而在正君,以正为忠,以顺为佞,先正己而后正人,绝不阿臾苟合”,这是从君臣之道角度对于儒家道统的深刻揭示,也是孔子人格的真实写照,此文对于儒家政治思想有发覆之功,思想深度为时下许多学者所不及,对于今天的儒学复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牟广熙先生对文革和儒家政治思想的反思难能可贵(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集的另一大亮点是对于孔子仁道之阐发。文集所收论文中,以论仁者居多,有《原仁》、《论孔子之道》、《剖析仁》、《唯仁能救天下》等,《孔子研究集义》通篇都在发挥仁道,其他论文也大多与仁密切相关,显示出作者对于孔子思想的整体把握。牟先生认为,孔子教人,以仁、义、忠、孝四者为先,仁为根本,其他皆为目,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天下为公,仁之大者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之微者也。义,仁之方向也。智,仁之利器也。勇,仁之气力也。礼,仁之规矩也。温、良、恭、俭、让,仁之仪表也。为人谋福,仁之道也。世界大同,仁之的也。天道之行也,为仁而已矣!”(《原仁》)这里将仁与义、礼、智、勇、温、良、恭、俭、让等的有机关系作了简明而系统的阐述,揭示出孔学的内在有机联系。
    他据此对于《论语·里仁》篇“吾道一以贯之”做出了自己的解读:“这个一字就是仁,除仁之外任何字的含义都代表不了一贯的伟大功能”(《剖析仁》)。关于“一以贯之”一句,历来是汉宋之争的重点章句。朱熹解之以“一本万殊”,以至诚无息为道之体,以万物各得其所为道之用。王念孙引《广雅·释诂》“贯,行也”,解“一以贯之”为“一以行之”;阮元据《尔雅》“贯,事也”,解“一以贯之”为“以行事为教”,“此言孔子皆以行事为教,非徒以文学为教也”(《论语正义》)。牟先生的注解,有别于汉宋诸家,却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值得重视。他还引用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孟子·离娄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以证己意。牟广煕先生对于孔子仁道的深刻把握,或许对于牟钟鉴先生后来提出影响广泛的新仁学思想有所启发。
    仁、义、忠、孝四者,仁为根本,孝为入手处,牟先生多次分析孝道的意义,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对于乡村孝道的衰微表示了深切忧虑:“由于我的目睹耳闻,看到民俗风气不太好,家庭关系有的太坏,对于父母的生活费用,竟不尊大队规定,而斤斤计较到到大队打官司,更有甚者打爹妈,不负奉养之责,分文不给”,分析了儿女不孝给双亲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并引用《朱伯庐治家格言》“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听枕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加以提醒规劝。三十多年过去了,由于一切向钱看的蔓延,许多乡村老人的处境日益恶化,各地竟有不少乡村老人因老无所养而走上自杀的绝路,今天再读牟先生当年这段话,不免令人感慨万千。
    
    牟广熙先生对于孔子仁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资料图 图源网络)
    牟广煕先生不仅是一位儒学研究者,而且是一位实践者。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钻研儒学,不是因为谁的指令,而是发自内心的追求,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寻找指南。他一生遵循父亲的教导,以助人为乐。身为一介平民,却心系中华,胸怀世界,思考担忧人类的命运。惊讶于身边的癌症病人越来越多,他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给有关部门写信,主张借鉴外国的环保经验,呼吁严格控制塑料、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建议城市建筑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并专门为首都绿化建言献策。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写《为化学农药污染而呼吁》中,有鉴于当地菜农和果农为提高产量而大量反复使用农药,以至于时常听见食用者中毒的事实,他把无节制地使用农药称为民族的慢行自杀,并大声疾呼:“我们不可走化学农业的死胡同!我们应当废除化学农药,改用之物农药”,并列出了可以制作农药地椒、艾子等七种植物,供科研单位参考。近年来,我老家山村的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五百人的小山村,没有工矿企业,山川秀美,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可村里每年都有好几个人死于癌症,有一年竟然有六个人因癌症去世,却没有引起任何关注。我一直为此感到迷惘,并将主要原因归结到农药化肥的长期过度使用,污染了水源和环境。读到三十年前牟广煕先生的呼吁,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可惭愧的是,我竟然没有写一篇呼吁文章,面对一个前辈民间儒者,我深感惭愧!我们这些儒家学者或许是太忙了,以至于忘记了社稷苍生,遗忘了脚下的大地,甚至对于与我们自己性命攸关的事情都丧失了感受与发声的力量,这正是宋儒所批评的麻木不仁。目前,癌症的浪潮正在袭来,夺去了无数无辜平民的生命,让无数的家庭陷于苦难与贫困,可是,无论是学界或者政府都罕见反思讨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难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业与宿命?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像牟广煕老人那样,以一颗不忍人之心,大声疾呼,一起行动,我们的命运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牟广煕先生不只是爱好儒学,而是“笃信儒学”,用生命践行儒学,他就是一位儒家的信徒。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学界依然存在争论。但是,儒学可以解决人生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是没有疑问的,牟广煕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他一生的思考、坚守和善行义举,并不是为了获得生前身后某种好处,而是对儒学发自内心的认同,这看上去颇为寻常,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昭示着儒者独特的精神境界。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儒家虽非宗教,但其信仰却有超过普通宗教者,因为其居仁由义却不是为了升入天堂,避开地狱,已经摆脱了任何功利主义的考量。牟广煕先生一生的志业,为此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牟广熙先生不仅是儒学研究者,而且是一位实践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这样一个民间真儒是如何产生的呢?文集中收录的人生回忆和牟氏家史,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类文字充满真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最令人难忘的文笔之一。牟氏为山东胶东地区世家,是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典范。广熙先生高小毕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已经属于凤毛麟角的乡下文化人。他的高小老师中有一位名为严温卿的秀才,学问很好,教他读了《论语》、《孟子》、《左传》、《古文观止》等典籍,儒学的种子就此埋下。不过,种子的发芽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就是他的家庭。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世家,世代耕读,兼营商业,家风敦厚,人才辈出。他以真诚朴实的文字,包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人生中的几乎每一个亲人,祖父、祖母、三祖父、父亲、母亲、大伯父、二伯父、三伯父、叔父以及兄弟等,都有较为详尽回忆,叙述了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积德行善的感人故事,留下了一幅有关中国式家教的历史画卷,那正是培养他人格品行的温床。
    从文集所叙看,对于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他这样回忆自己的父亲:“父亲生性仁厚,为人乐善好施,终生不倦。”父亲给他的训诫是:“人生一世,为善最乐”,他对儿子说:“人间穷人多,苦难多,我们不怜悯,谁怜悯?”。广熙先生的父亲在一家公司做会计,每月五十多元的高薪,大多用来周济穷人,有一次他在大冷天光着脚跑回家,原来是在路上碰见以为赤脚乞丐,便将自己的鞋子脱给了对方,真是人饥如己饥,人溺如己溺。据广熙先生回忆,父亲与乡绅苏炳南等人组建了慈善团体,除了扶危济困外,“共同研究,修养工夫,学习佛法,实行每月初一、十五斋戒,终生不懈”。这里所说的可能是儒释道相结合的民间信仰组织,胶东地区文化积淀深厚,是全真道发源地之一,近代一贯道也十分流行,对于民间教化影响深远,可惜文集对此着墨不多。广熙先生一生乐善好施的源头正是父亲的身教,他说:“我在青年时期,受到父亲教育陶养,敢不身体力行吗?”广熙先生在济南工作时,每年用一半以上的工资周济他人,父亲知道后从不嫌多,而是说“你要继续努力于慈善事业,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广熙先生回忆道,有一次他在市里碰见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幼儿,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原来是邻村的逃荒者,心下大怜,将口袋里的十元钱悉数与之,当时十元可以买两袋白面,妇人叩头而去。回家报告父亲:“父亲大喜”,正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广熙先生对于祖母和母亲都有深情的回忆,歌颂了她们的优良品德,和对于儿孙无尽的关爱,是对于祖国女性的颂歌。尤其是记述母亲在生育六弟时,因为接生婆手术失误而不幸去世的情景,描写母亲离世前对于幼儿的无尽牵挂,母子生离死别之痛,令人难忘。他说自己十八岁失去慈母,一直到晚年都再没有梦见过母亲,“梦中相见都不可得,怅惘如何?一旦有幸梦中得见,要与母亲相抱大哭的”,这样的文字,发于血性,出于至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一个如此厚德载物、忠孝仁爱的世家,正是培育儒者的沃土。儒家是成人之道,不仅仅是知识之学,秀才老师教给了他圣人之言,是他的“经师”;父母先辈则是圣人之言的践行者,是他的“人师”。广熙先生有专文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关系,认为做人的教育应以家庭为主,正是对于自己成长经验的总结。家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家庭之庭,与法庭之庭相同,在古代也与朝廷之廷通用,不仅如此,家庭还是中国人的教堂。正如有人所说,中国传统社会没有教堂,并不奇怪,因为中国人的家庭就是教堂,那里有我们的祖神牌位,有家规、家训、家谱、家堂,是我们的慎终追远之地,是每个中国人的至圣所,也是中国人君子人格的养成所。牟广煕先生文集,再一次让我们领略了家庭的意义,我们要有儒者,要有君子,要有大师,要想重建礼乐文明,就应当从重建家庭这个被破坏的神圣殿堂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