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江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是真实无妄,天之道本是真实无妄的。人因受后天感染熏习不同,不能保持真实无妄之状态,所以人之道就应该努力追求做到“诚”的境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只有至诚的人,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北宋著名词人、宰相晏殊还是童子的时候,就以神童之称闻名乡里。被当时的宰相张文节推荐给朝廷,召见到殿下的时候,正值宋真宗主持进士殿试,于是就让晏殊一同参加殿试。晏殊一见到试题,便对皇上说:“臣十天前已经写过这个题目了,当时写作的草稿还在,希望皇上能够另外命题。”真宗皇帝“极爱其不隐”,正是晏殊的真实坦诚使然。 后来发生的另一外一件事,更加深了晏殊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也为晏殊此后的发展确立了极好的基础。晏殊后来在馆阁任职时,天下无事,当时的士大夫都聚众燕集,歌楼酒肆往往是他们的身影。晏殊当时因贫穷不能外出,只好在家中与兄弟读书讲习。一天,皇上为太子选择东宫官员,名单上有晏殊的名字。各执政大臣都不明就里,想不明白。第二天,皇上才说明缘由:“最近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戏燕饮,从早到晚,唯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厚重之人,正可以为东宫官员。” 没想到,晏殊在面见圣上时,将实情讲出:“臣并不是不喜欢燕饮游玩,只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而已。如果臣有钱,也要出去游玩,但是没钱不能出去罢了。”如此坦诚无隐,光明磊落,所以“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这一切均因诚而来,终因诚而完成自我生命的价值。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诚不仅是自我的要求与修炼,也是衡量一个人德行高低的主要标准,为历来儒者所重视。曾国藩就把“至诚”要求看做是儒家重要的人格准则,他教育弟子李鸿章往往就用一个“诚”字。 曾国藩把“至诚”看做是儒家重要的人格准则(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清人李伯元的《南亭笔记》记载,曾国藩有个生活习惯,就是每天的早饭必须和幕僚们一起吃。李鸿章拜曾国藩为老师,在门下为幕僚,他不愿意去便以头疼为由推辞。差役便三番五次来请,并说:大人有令,必须待幕僚们到齐之后才会开饭。不得已,李鸿章穿衣赴宴。吃饭时,曾国藩一言不发,饭后才正色对李鸿章说:“少荃(李鸿章字)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有一诚字而已。”语讫各散,李鸿章为之悚然久之。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真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一个“诚”字,晏殊谨遵之以成己,曾国藩用之以成人,所以君子贵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