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纪委网站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灯塔,尤其在人们心态失衡、苦闷彷徨之时,王阳明的光芒更能烛照人心。 王阳明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心”的探索,王阳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这正是我们今天读王阳明时的宝贵启迪。王阳明一生坎坷,早年被宦官刘瑾陷害,百死千难;壮年立下大功,仍然遭到诬陷。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的“致良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阳明并非天生内心强大,相反,他少年时期曾以顽劣著称。他的经历形象说明了:人生就是一场修炼,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说王阳明,不得不说他的父亲王华——其优质的家教,淳正的家风,对王阳明起到重要作用。 王华不是寻常人,从小聪慧,过目不忘,36岁时考中状元,入仕后官德高尚,品行纯正,铮铮铁骨,不媚佞人。宦官刘瑾专权时,朝中大臣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给王华传话,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且将被重用。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刘瑾。此时正好王阳明得罪了刘瑾,于是这对父子双双遭殃。王阳明被贬往贵州龙场驿。王华也被迫致仕,但他回乡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 父亲的这些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阳明。 在王阳明科举考试登第后,王华的同榜进士黄珣曾写诗给王华,题为《贺年侄王伯安登第》,最后两句是:“相看尽道登科乐,却合同担廊庙忧。”父子俩都是以一己之力为国担忧的读书人。 王阳明故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官一任,教化一方。不论官大官小,王阳明都不懈努力,以心学影响当地。王阳明在治理南赣期间,推行《南赣乡约》,倡导乡民在家则遵孝悌之义,循礼仪之规,扬文明之风;在乡则相助相恤、劝善戒恶,讲信修睦、息讼罢争,开启了当地以道德教化实现乡村治理的先河,影响后世很深。在他看来,小至族箴家规,大至治国理政,其核心理念并无二致,这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止至善。 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镇码头的一条船上,享年57岁。他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活得光明磊落,走得坦坦荡荡。他走了,但他的思想还在源源不断启迪着世人,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路。 王阳明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年,王阳明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示宪儿》,便是王阳明著名的教子家训,三字一句,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在今天浙东余姚姚江两岸——王阳明的故乡,王氏后人仍然牢记着重孝悌、勤读书、致良知、做良士的谆谆教诲,并视之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代代传承。孩子们仍然会朗朗背诵:“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是后人对先贤最好的致敬! 《中国家规》书影 节选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