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相辉 女多伤春,士多悲秋,自古而然,而文人尤甚。今逢重阳,所以就只谈悲秋之士,而且单说杜甫。 杜甫的重阳(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圣”之名,老杜享之已久,而后梁任公又给了他一个“情圣”的冠冕,足见老杜不仅富于文才,更是性情之人。那么,像老杜这样极富才情的文人,重阳节是怎么过的呢?我们不妨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来看看。 一、思友忧民:天宝十三年重阳节 据《旧唐书》的记载,此年长安一带“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这种情况一直到重阳节时还没有得到改善。这年的重阳节,杜甫给住在曲江的好友岑参写了一首诗: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因为当时发生了水灾,所以老杜虽然很想在重阳节和老朋友岑参见见面、叙叙旧,但却寸步难行。此即前八句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接下来老杜不由想到正在遭受水灾的黎民百姓,不禁义愤填膺,想把负责下雨的云师给杀掉,好让这雨给停了。中间八句,正是老杜深忧民间疾苦的体现。最后八句,老杜又慢慢转了回来,重新写到自己对岑参的欣赏,称赞岑参的诗、岑参的性情,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思友忧民(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家国两愁:宝应元年重阳节 历来重阳节都有登高的习俗,唐代亦如此。宝应元年的重阳节,老杜正在梓州,天气很好,所以老杜便发了登高的雅致。古人讲究登高必赋,所以老杜诗中写登高的不少。这一年的重阳节,老杜登上了梓州城,也留下一杰作,其云: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对于此诗的解读,清人仇兆鳌说的很到位,不妨引来参考。他说:“上四,九日登城。下四,远望有感。黄花言景,白发叙情,筋力承发,岁时承花。悲歌,家不忍言。醉眼,国不忍见。兵戈阻于关塞,此家国所以两愁也。” 家国两愁(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赊酒就菊:大历二年重阳节 老杜的一生,几乎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我们看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等诗,简直只能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在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老杜再一次,或者说继续出现了经济危机。其《复愁十二首》中的倒数第二首说: 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此诗首句用的是陶渊明的典故,据檀道鸾《续晋阳秋》的记载:“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摘菊盈把。久之,望见白衣人,乃王弘送酒,便就酌而归。”陶渊明没有酒钱,有一个仰慕他的王弘给他送酒;老杜就不同了,他跟陶渊明一样爱酒,重阳节这天却没人送酒与他,所以他说看来得去赊酒喝了。落魄如斯,实在叫人心酸。 赊酒就菊(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注家解释诗题中“复愁”二字说,“复愁者,前愁未已,后愁复至”。我们看老杜的遭遇,可知这个解释用在老杜身上是十分贴切的。老杜诗中写到重阳节的还有不少,大抵不是忧国忧民,就是忧亲念旧。颠簸流离之中,仍能以天下苍生为念,杜甫之所以为“圣”,原因大抵在此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