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雅欣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qiáo]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qiáo]错薪,言刈[yì]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广”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无法逾越的距离。 所以《汉广》这首诗主题诉说的,就是距离。 汉水的太过宽广使心中佳人也被隔离得分外遥远,“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在汉水上有位出游的女子,是我求慕不来的,我与她之间的距离,如同这汉水之广,是无法跨越的。 《汉广》,不是简单地仅说汉水之广,而是以“汉之广矣”?作为诗的起兴,以水河漫漫的虚指,诉说距离遥遥的实情。 “汉广”,似乎只是在隔着江河的距离看那佳人,其实,也许更是隔着身份的距离、隔着年龄的距离、隔着家族的距离、甚至是隔着生死的距离看心中的那个人。 这样遥不可及的距离,使人格外心灰意冷吗?不,如果读《汉广》只读出心伤和沮丧,就实在是单薄了这支咏叹调那悠长的韵味。《汉广》这首诗,其实传达了古人对待?“距离”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叫做尊重。 距离(资料图 图源网络) 距离,让再热切的情也无法冲动;距离,带给了人时间和空间上的足够思量。而谨慎过后的依旧坚持,才显示出对“距离”的充分接纳与敬重。 因为不易,所以不弃;因为不可得,所以不可忘。 因此《汉广》面对“距离”时的感情,绝非怨天尤人、怨声载道,在这慎重的仰望里,《汉广》懂得的,是尊重世间必然存在的距离。 正因古人体尝到的距离感太强烈了,反而生出一种从容坚定,使距离之中生发的情意绵长隽永: 古人无法靠电脑、手机令联系无所不在,他们要在各自不成眠的夜里细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距离远了,反而生出“晓镜但愁云鬓改”那般宁肯一夜白头也不离不弃、以心传神的专注; 古人无法靠飞机、汽车使翻山越岭畅通无阻,他们要长年在人生奋斗的路上“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故乡远了,家中的亲朋好友、记忆里的童年净土会让人倍加珍护,所以才会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那样绝不愧对故土家园的洁身自好。 距离,有时候教会了人不草率 尊重过后,对待“距离”,是要以赤诚之心,去对抗无力之举。即使是相思难聚、即使是有家难回、即使是人力不可回天,但是对这份“距离”只了然、不埋怨,是对自身、对对方都给予的一份敬重。?有些距离或许无法挑战成功,但也从未输过。就像王维保持“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自重,他虽未能回乡团聚,可他已赢过了万水千山。 “距离”化成了一道敬意,让人与那目标之间,需要一步一步认真走完。纵不能至,也存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彼此互敬。 适当的距离是成全 《汉广》中的女子,未尝不是正因有了两人之间难以消弭的距离感,才愈发美好得令人感觉难以企及。 距离产生美,这美被不断夸张扩大,于是,在爱慕者的眼中,那女子不仅是人,还是神。如果要丈量这爱与被爱之间的距离,那就如同是凡人与天神之间的距离。 所以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三家解释《汉广》时,都将这位“汉有游女”解释为汉水的女神。视距离之外的女子为神,这种思路,在中国文化中始终都有传承。 人们对神的向往,代表的其实是对自我梦境的向往,在这个过程里,神本身并不是人们的目的,神只是一种对人的唤醒,是一个引领人走进美好世界的媒介。 距离,表示某样事物是在人的现有生活能力之外——有一个人,她永不在你的掌握里,她在你的生活之外。 所以那距离之外的、梦中的女子,她唤起的力量不仅是对爱情的追慕,更是一种对不同于眼下生活状态的追求,她会激发人去想:如果有她,就会有更好的生活;如今为她,要成为更好的人。 于是,《汉广》中那一位女子如仙神,在诗人精神的寄托里熠熠生辉,即使汉水再广、即使自己的生命再卑微,也让人激发起一份绮丽灿烂的心灵追求。 是梦的力量,让黑夜不沉寂;是梦想的力量,让生活不断超越精彩。 梦境(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每一首诗,都会有它灵魂性的诗眼,一首《汉广》,最意味悠长、最不能释怀之处,其实就是一句“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 虽然有高耸的树木,但是不可在其下休憩,就像虽有理想的靠山与港湾,但生命却不可停驻依靠; 虽然有那出游汉水的女子令自己心之所动、魂之所归,但是却不可求娶,就像寻寻觅觅之后,有些缘总是无份,有些遇见总是枉然; 汉水是如此宽广,令人不可登渡彼岸,就像两人的距离如此之遥,不可走近牵你的手,不可走进彼此的生活; 江水是如此漫长,使人不可乘筏渡过,就像思念如此深重、前路如此茫然,而不可有丝毫办法助自己渡此心劫。 不可,就代表着永远走不到结局,甚至从来没有过开始,因为那“距离”让人无可下手。 而在《汉广》的不可为、不可得里,最难得的,是抱有不埋怨的心态——对于命运不责怪,对于失落不迁怒。读《汉广》,或许能读出无奈、读出叹息,但绝不会读出恼恨、不平、焦躁、抱怨。 深深向往而不抱怨,这正是《汉广》用循环往复的一遍遍咏唱,反复强调传达出的最可贵精神。 彼岸(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生只要有所追求,就说明当下与那目标是存在距离的,无论追求的对象是人、是物、是理想、是事业、还是爱情……那么站在距离的出发点上,就应抱以无怨无悔、无忧无惧的心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以最好的可能为目标,以最坏的结果为前提。而后:幸,亦乐;不幸,亦乐。 能接纳“不可”的现实结果,才能懂得“可有可无”的心理妙处,才能在“不可为”的状态里,就实现了“可为”的乐趣。 就像《汉广》中的男子,他爱过、他梦过、他追寻过,他就已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体验,已经在投入的过程中同时拥有了收获。体验本身,就是一次耕耘与收获。未能结出果实的土地,经历了浇灌与培植,也与未曾开垦的荒地有了本质的不同。 只要无悔,就是值得。纵然无果,也是修行。 再吟一遍《汉广》吧,它是如此意味深长。《汉广》里的男子,用如叹息在耳的、一遍遍回绕反复的深情,传达着一种普世真理:距离产生美。因为隔江隔水的遥远、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因为梦想现实的落差……使得,那女子,不仅是人,还是神;那理想,不仅是真,还是梦;那追逐,不仅是爱,还是未来。距离让人看不清楚,距离让人无限遐想,距离让人怀恋终生。 终生有梦,不可忘也不可灭;遐想有美,不可得亦不可失。不可,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成全,成全了距离之下的双方,用朦胧的“好”来善意相对,而从不曾用真实的痛来彼此伤害。 因此,《汉广》的吟唱,是进入了一种梦幻的状态,那是一种不愿醒来的沉醉,醉倒在河岸,对彼岸深深向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