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纪委网站 一个伟大的母亲,对一个家族的传承,意味着什么? 东晋时,有位母亲姓湛,她的故事被载入《晋书·列女传》。一个故事是“截发延宾”,说的是风雪之夜,来了客人,但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于是湛氏就铡碎睡觉用的草垫子,拿来喂客人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另一个故事是“封坛退鲊”,她的儿子做小官时,分管渔业,有一次,儿子托人把一坛公家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啊。” “封坛退鲊”(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位了不起的母亲湛氏,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东晋时期名将陶侃。 陶侃出身贫苦,少年丧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陶侃从军30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 陶渊明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 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时,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啊。 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经久流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渊明故里(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中国家规》书影 节选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