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的初唐 在古绛州龙门 一位“神童”呱呱落地 谁也没想到初唐的文学史上 他将用一首五言送别诗和一篇骈文 谱写一段旷世传奇 也为世间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王勃(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锋芒初显 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还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大号联手建立了一个组合,名叫“初唐四杰”,其中王勃的地位就相当于“主唱”。 王勃出身在一个大号世家,这个当时叫做望族。他爷爷是隋末大儒王通(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他爹是朝中大臣,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见王勃不仅生在书香门第,而且还是个官二代! 据记载,这个官二代可不一般,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锋芒初显(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意思大概是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了,构思清晰,诗的风格豪迈,小小年纪便可与哥哥的才华比肩。王勃父亲的好朋友杜易简常常夸赞说:王勃将是个了不得的天才! 说起小时候的王勃,同时代的另外一个大V杨炯也是赞不绝口,他曾在他著作《王勃集序》中说道:“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意思大概就是说王勃那小子打小就很牛!九岁时,王勃就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觉得写的不怎么样,就编了十卷叫做《指瑕》的批注,把颜师古著作中的毛病全给挑出来了。十岁时,王勃便已饱览《六经》,可以自己写诗属文。别人可能要百年才能学完的,王勃几个月就已经掌握了…… 总结一下,年少的王勃,就六个字:“别人家的孩子”! 二、未冠而仕 未冠而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公元664年仲秋,中央领导刘祥道视察龙门关内(刘祥道时任右相),十四岁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政策,反对穷兵黩武,他表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大概就是说,天天打仗,占领再多的土地有用吗?老百姓早就不爽了!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就这样,王勃轻松搞定了中央领导,跻身国家事业,后受封“朝散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最小的朝廷命官。 三、浪漫送别 浪漫送别(资料图 图源网络) 帝都长安,那是帝国政治的中心,也是整个唐代产生送别诗歌最多的地方。它既是一代代诗人不断到来、不断朝圣的地方,也是一代代诗人不断离开、不断告别的地方。 来到长安后,王勃最大的收获便是结识了一位跟他一样,来帝都仕宦漂泊、追逐梦想的青年——老杜(暂时没查到名)。他们在长安一起目睹繁华,也一起谈论理想;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估计也少不了酒吧吟诗作赋玩酷耍风流,长街深夜高歌一曲友谊天长地久一类的光辉事迹。 如今,老杜被朝廷任命为少府,要远赴四川开始新的生活啦。离别之际,王勃挥大笔,写出了这首以“不暗淡、不感伤”为特色极品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一出,后人纷纷点赞。大家一致认为,此诗之牛,在于能在古往今来的送别诗中横扫千军、独树一帜:除了友情,更有豪情。 在这里,离别的感伤被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弥漫着的乐观心态所遮蔽。换句话说,这一送,送出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情怀!难怪有人说,在这里,盛唐之音,呼之欲出了! 后来的王勃,因为际遇,再也没能写出这样浪漫的送别诗。取而代之的多是“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那饱含沧桑的心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