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七律 学写诗的首选体裁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罗杵增 参加讨论

    文/罗杵增
    中国素称“诗国”,很多人喜欢诗,有兴趣想学写诗的成年人也不在少数,一开始从什么体裁入手比较好?五绝、七绝?还是古体诗?众说纷纭,容易令独学者迷茫。
    可能从七律开始,会更好上手。
    七律属于近体诗。共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则一共五十六个字,中间两联还需要对仗,同时又要求符合格律。它跟二十字的五绝、二十八字的七绝及四十字的五律相比,看起来难度更大,会让初学者畏难。
    其实不然。字数多,一方面要求初学者积累更多“诗的词汇”,下功夫去背更多名家之作来充实自己。动笔时,才能做到下笔有物,不至于空洞堆砌。
    
    下笔有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绝、七绝的字数少,看起来简简单单,会给人容易写成样子的错觉,但也容易形成“偷懒”习惯,匆匆把字凑齐,就算一首诗。越简单的事情要做好则越难,比方说五绝,更需要笔墨凝练,能在寥寥数笔间有饱满的内容,又足够留白,对初学者来说,并非是打基础的第一选择。
    退一步讲,如果我们为学不是以学好为目的,而追求“容易”,那已经违背了为学的初衷。如果学写诗并非要求自己写出好诗,只要有个“样子”就足够,对诗而言,本身就是亵渎。
    再者,字数“这么多”,对初学者也是个挑战。但它既能警醒我们不可偷懒,凑齐少量的字数就完成一首“诗”,也方便我们更快感受到诗的章法,具体到排篇布局,每一句写什么,都有一番安排,进而也锤炼到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诗又是凝练的,是汉语精华之所在。看起来七律的五十六个字似乎多,要在一首习作中把事情、情感表达得好,其实不易,它还需要作者济以典故。指称典故的词汇,本身就经古人提纯过,凝练古雅。不同的典故也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却又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在里面。把典故用好,则整首习作流动出古雅之气,时间跟空间也无限延伸,整首诗的面貌都变得立体。
    掌握大量典故,并要求自己运用到习作里面去,也是深刻体会古人古事幽微之处的过程,不独令作品,同时令自己的生命厚重起来。
    
    体会古人古事幽微之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七律每句七个字,相比五言的五绝或五律,句式既有更多腾挪的空间,也富于变化。不同的句式所蕴含的内容多少、情感如何都不一样。比如老杜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明显比“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到的事物更多,而后者却又比前者更寥落沉郁。只要一读,明显感受到不同。如果整首诗句式一个样,当然不大可能成为一首好的作品。
    此外,七律中间两联正常情况下都要对仗,于初学者来说,对仗可以训练到对词汇的敏感度,明白什么词跟什么词能对,为什么别的不能。久而久之,便成了本能。首先把对仗学扎实,那么一首诗出来,它至少站得稳、立得住。人自小蹒跚学步,首先站得稳、立得住,才有可能跑起来。学诗也是一样道理。
    严格讲究格律,也是七律的应有之义。事情的规矩严整了,可与不可都明明白白,看似束缚,却如渠之于水,容易让初学者下笔有章可循,更快学到古贤的法度。
    古体诗看起来要求不多,下笔反倒不知从何着手,感觉怎么写都是一首“诗”,最终导致乱写的结果,事倍功半,不得其门而入。
    七律作为近体诗中的大头,它要求初学者每一处都不逾越规则,从而苦心冥想,隐约便能体会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心境。更何况,其实并非人在写诗,而是诗在写人。不断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习作,诗的格律,反过来便要求作者本身有自律的觉悟,一首一首去打磨自己,逐渐趋向一个进退有度、雅正从容的人,这可能也是从七律入手的最大好处了。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