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学《易经》一定要知道随时变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四 之一:学《易经》一定要知道随时变易
    现在继续跟大家讲怎么样来读《易经》。
    我们在上一讲里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头写的《易传序》的要点。我在这儿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要叫他为《周易程氏传》或叫《程氏易传》呢?因为很多人也称它为《伊川易传》。当然执笔的人是伊川没错,写这一本书的人是伊川。伊川在六十六岁的时候,花了一年的时间,他那时候正落魄,被发配在涪陵,六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在艰苦的那一年写下了《易传》。但其实,伊川的东西都是跟他的哥哥分不开的。
    大家要知道,他们兄弟两个人从小就一起读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记得大概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到东京(开封府)的兴国寺,那时候张载在东京是坐在虎皮上讲《易经》,然后遇到他这两个表侄儿,他们论了一天的《易经》之后,张载一回去就把虎皮给撤掉了,跟他的弟子说,从西京(洛阳府)来了两位程夫子,他们《易经》读得比我好,你们可以跟他们好好学习。两位程夫子因为受到濂溪先生的开导,濂溪先生他写的《通书》,他写的《太极图说》,肯定对两位程夫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有这一层关系,两位程夫子从年少的时候就开始研读《周易》,而且在二十多岁,估计是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得到他的长辈,也就是他的表叔——张载高度的赞赏。
    明道五十四岁就死了,伊川在六十六岁——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期大概就在五十出头,也就是他思想的规模、格局、深度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易传》,称它为《伊川易传》不是很妥当,还是称它为《周易程氏传》会比较恰当一点。因为伊川活得比较久,所以他可以把他们兄弟共学所得的意见笔之于书,表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程氏传》里头。所以称它为《伊川易传》,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的称呼。
    好,那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易传序》讲完了,我们现在来看。
    程夫子说:“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也”,也就是说,你要了知这个“时”,大家知道,在《易经》里面讲的最重要的就是“时”;“识势”,也就是认识那个形势,你要了知这个卦时,认识形势,这是学习《易经》最主要的方法。
    大家要知道,“知时识势”,如果没有时间的因素的话,任何的变化都不可能,大家说是不是?你要变化,一定要有时间的因素才会变化,如果你把时间的因素抽掉了,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你要学《易经》,一定要掌握住时间这个因素。在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不同的形势之下就要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不管怎么样做,我们都离不开大道,这就是“随时变易以从道”的道理。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