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懂得思考才是真的会学习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一 之六:懂得思考才是真的会学习
    我们再来看看。伊川他说——这一条大概是《近思录》里头最简洁的,四个字而已——叫做“学原于思”。
    大家要记住,他讲“学原于思”,也就是说,你任何的学习一定都要根源于思考,就像孔老夫子讲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跟思是分不开的。那你这个“思”——你不要胡思乱想,你要善于思考,所以“学原于思”,你如果不思考,光在那里强记,没有用的。
    现在有一种风气,鼓励小孩子去记诵经典,其实这不是坏事。你说像以前,小孩子背《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我们讲句实话,这是好的,为什么?因为他小的时候记东西快嘛!记这些东西,他到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人开始有抽象思维能力,大概在十三四岁——开始有抽象思维能力。他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哎,开窍啦,一下子就全懂了。所以说,你的小孩如果是七八岁,你让他去背《千字文》,让他去背《三字经》,让他去背《弟子规》,这都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的,你如果以前也没背过,你现在已经二三十岁了,你再去背《弟子规》好吗?我告诉大家,这样你就是不懂读书了。如果说现在你已经二三十岁了,你还去背《弟子规》,这不但对你没帮助,而且还有坏处,为什么?会造成你智能倒退。
    为什么?大家知道吗?我在这里简单跟大家讲。这个《弟子规》不就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秀才,针对孔子讲的一段话,也就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针对这25个字,他把它细致化,写成每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写成一千零八十个字。其实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成年人不能去背那个三个字一句的。小孩子背三个字一句有押韵的话,方便记。你成年人,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这样来读,对你的思维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有坏处,为什么?让你的思维简单化。
    所以说,你是成年人,《弟子规》就不用读了,你只要把孔子讲的这一句话,25个字的道理,把它吃透了。你就随时记住“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什么意思?为人弟、为人子的,也就是做晚辈的,“入则孝、出则弟”,一回到家就要孝敬父母,一出门就要敬重长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你做事要恭谨,做事要诚信,要泛爱众,对一般人要有爱心,而亲仁,要亲近有仁德的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这些都做好了,你就要学一些诗书六艺。你只要能这样做的话,比你去把那一千零八十个字背下来,要好多了!
    所以说“学原于思”,你不要去死背,我讲过了,记诵经典只是基本功。现在,有人在鼓励小孩子背经典,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变成要背十万字,要背二十万字,还说要背五十万字。我在这儿告诉大家,我们儒家的经典就六部,《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早在秦灭了之后,就流失掉了,也就剩下《诗》、《书》、《礼》、《易》、《春秋》。以《易经》来讲,就五千个字而已,哪里有十万字?现在小孩背经书,我看了是很难过的,为什么难过?他背那个什么东西,他可能一辈子他都不懂,他长大了也不懂,那你背那些干什么?他背经书,我们只能说,他背过,但他没有背下来。大家要记住,背过不等于背下来。因为我去看了,在教导人家背经书的人,自己也不懂得经书,而且自己的学养更不行,都不到二十岁就在带着小孩念经书,那怎么对呢?
    我在这儿已经讲过了,记诵经书只是基本功,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学原于思”。什么叫“学原于思”?你一定要——这个在第二卷里面张载就讲过了——“书须成诵”,也就是经书你一定要把它背下来。背下来的目的是什么?张载讲得太清楚了,你书须成诵的目的,就是要让你随时随地能够去细思、深思、精思经书中所蕴含的义理,你要能够把这些义理给吃透了,这是第二步。吃透了之后,什么叫“吃透义理”?用现在伊川所讲的话,就是“心通乎道”,我跟这个圣人之道通了,觉得太有道理了,我就很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就以经书所讲的义理作为我立身行事——我要发念、我要讲话、我要做决定的唯一的根据。这样的话,大道就跟我们个人融混为一体了。如果你能够随时随地都这样做,而毫不间断的话,那你就是圣人了。这样大家清楚了吗?
    所以说“学原于思”,我可以这样讲,学,第一个阶段绝对不可能思考。因为我们在学东西的时候,第一个阶段,一定是老师怎么讲,我们怎么做,只是学一个大概,学一个模型而已。就像我们在练拳,你刚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学一个样子而已,然后,第二步就要开始思考了,为什么要这样?到最后你才能去熟悉它。这是分成几个阶段的,所以“学原于思”,换句话来讲,你没有思考,就没有所谓的学习,在《中庸》里面特别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学、问、思、辨、行”,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在这个“思”吗?要慎思啊!如果你没有思的话,我请问你,你怎么去问?你没有思的话,你怎么去辨?其实从我们“学”到“笃行”,中间全部都是“思”在起作用,所以,“学原于思”。换句话来讲,你如果不思,光学一个外表,学一个外样,那你就完蛋了。
    我在这儿告诉大家,像上岛咖啡的创办人,他生前,尤其他最后那十年跟我私交很不错。因为经营上岛咖啡,他是一个传奇人物。那时候,打个比方,他1999年刚刚到大陆来发展,在2000年到2003年,可以说是上岛咖啡迅速爆炸性成长的过程,多少人去跟他学。我在这儿可以告诉大家,去跟他学的人,都没有学到他的精髓,也就是说只学他的外表而已,没办法学到他的内里。这位创办人姓陈,他常常非常敏锐,他可以随时看整个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他随时在调整。他在2000年做的,跟2003年做的,完全是不一样的。到我认识他的时候,已经二零零八年、零九年了,都随时在变。所以说,学外表只是开始而已,聪明的人从学外表开始,然后能够深入到内里里面去,抓住他看不见的,我们会学习的人,是要从看得见的,提升到看不见的;从已经看得到的,要学到未来的,这样其实就心通乎道了。
    所以说,伊川先生在这儿提到,说“学原于思”,这是何等地重要!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