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心通于道才能够辨是非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一 之二:心通于道才能够辨是非
    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就是伊川跟他的学生朱长文这么说:“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
    好,我告诉大家,这句话太重要了——“心通乎道”。什么叫“心通乎道”?大家要记住,读经书一定要心能够有所得。读经书不要只是眼到、口到、耳到,重要的是心到,大家记住了吗?我们在第二卷一开始就已经跟大家讲过了,濂溪先生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听到没有?要能够存乎心,才能够“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所以说大家要记住,“心通乎道”,心是最重要的。我在这儿要问大家,我们人如果没有这个心的话,你还叫人吗?大家记住,心是我们人身的主宰,心是神明之官——在《黄帝内经》里面特别讲到,心是神明之官。所以心一定要虚,只有心虚的时候,才能够会通万物。
    所以大家看看,第一句话——心通乎道。我们人怎么能够了解圣人之道?就是因为我们是五行之秀,是万物之灵。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是五行之秀、万物之灵?因为我们有一颗心,因为只有心你才能思考。人是以能够思考而灵秀,但是也因为会思考的关系而变成愚妄。怎么说呢?大家想想看,你如果不善于思考的话,整天胡思乱想,全部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妄念,这些妄念不仅对我们人没有帮助,反而还有害处。所以说,要懂得如何思考,善于思考,我们要能够去驾驭自己的思考,也就是心要清、要明。只要心能够清、能够明的话,你自然能够由我们的心来会通圣人的大道。所以他说“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
    大家看到吗?孟子讲了,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是非之心,王阳明也一再强调是非之心是最重要的,是吧?这个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里面的“智”——智德的端绪,所以说我们要心通乎道,然后才能够辨别是非。如果你的心被杂念、被你的私欲阻隔了,明明是对的,你就认为是不对;明明是不对的,你可能认为是对。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昏君?就是因为他不能秉公处理国家大事,所以说要“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
    他说,这个就像拿着权衡来比较轻重一样。什么叫权衡?这个权衡——“权”就是指那个称锤,“衡”就是指那一条称杆,衡木。因为我们现在称东西都用电子称,不知道。大家知道在古代,像我小时候都还有这种称锤,就是有一个称锤,有一条称杆,秤杆下面有个钩,你要称的东西就放在这个钩上面,然后称锤就放在这个称杆上面。好,比如说它有两斤,你把这个称锤移到两斤的那个标识的时候,刚好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个就是两斤重。如果说,称锤翘起来,表示还更重一点,你就还继续往外面挪,不是两斤,是两斤半,到两斤半它就会平衡。就是说,我们是靠着权衡才能够确定物体的重量。大家想想看,我们这个心能够通乎道的话,就能够辨别是非,就像要有这种权衡,你才能够去确定这个物体的轻重,一样的道理,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言”。孟子讲了他“知言”嘛,能够善养浩然之气,对不对?所以什么叫知言?就是你的心通乎道,所以才能够辨别是非。
    
    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好,所以说,伊川就讲了,如果心不通于道的话,心与道不通,为什么心与道不通?有很多原因,第一个,你的私念;第二个,你的锻炼不到位。只要你的心能够跟圣人之道相通的话,那这个时候,你要来比较,来分析评论古人的是非,就方便多了,因为有个标准。大家想想看,像我们现在要讲,比如说东乌克兰问题到底是怎么样?你就是要按照《国际法》,按照《自然法》,按照相关的国际规则,还有当地的历史条件、具体状况这样来分析,我们讲句实话,也就是说你要把标准定出来,你不能——打个比方,像东乌克兰问题,西方有西方国家,大西洋公约组织有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立场,美国有美国的立场,俄罗斯有俄罗斯的立场,所以像这种问题,如果大家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没有共同遵守的标准,那结果是什么?只有诉诸武力了。讲句老实话,如果什么都诉诸武力的话,那我们人跟禽兽还有什么差别呢?
    所以我们大家来看,伊川讲得太好了!他说如果你心不通于道的话,而你要来比较古人的是非,这就像你不靠着权衡就要来量轻重一样,就算你用尽了你的目力,劳尽了你的心智,虽然有时候被你猜中了,但是这个也不会很准的,只是偶尔猜中而已。
    所以说,在《格物穷理》这一卷里头,第一篇,伊川教导我们,你要读经的话,先决条件,你一定要放宽自己,屏除杂念,要能够让心发挥它的作用。其实我告诉大家,人为什么有天生的善性?为什么孟子讲我们有这个四端——“仁、义、礼、智”四端,其实自然而然就会有的。所以说,只要你不要有这些闲思杂念,你的心自然就能够通乎道,你的心能够通乎道,自然就能够辨别是非。我们讲“经”,什么是“经”?经典的经——所谓经者,常道也。所谓经书,都是圣贤对大道深有体悟之后,才写出来的。所以说大家想想看,你一定要把心放宽,你如果心有所图谋,那我可以告诉你,你看到的问题都是偏颇的。
    所以说,我们要读经书,第一个,一定就是要知道这件事情,只有屏除一切的闲思杂念,我们的心才能通于道。因为心通于道,自然能辨别是非,自然可以来评判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有了这么一个标准。所以说,这就是开宗明义讲的,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我们的心就像权衡一样。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