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三 之五:性善还是性恶 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人性? 好,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条,这一条,两位程夫子讲得太重要了! 这一条我先把本文念一下给大家听。 他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这一段话在讲什么?大家都知道,在儒学的发展史上,孟子是第一个高举“性善论”,对不对?孟子讲人性本善,对吧?好,然后不久,又出现另外一个在战国时代集儒学之大成的荀子,荀子讲“性恶”。所以说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其实儒家的立场,孔子是没讲出来而已,但是孔子的意思是什么?不要讲孔子,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下来,都是讲性善的。这个我不必讲太多,你看《大学》里面摘录的“克明峻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性善。所以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怎么会做那么多坏事呢?是吧?所以,荀子才会讲人性本恶。 两位程夫子讲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讲得太好了!这是什么意思?像孟子他就“论性不论气”,孟子讲到人性本善,但他没有去讲气禀如何,因为你没有讲气禀如何,气禀——就是人为什么会做坏事,孟子没有讲。倒过来讲,“论气不论性,不明”,像荀子说人都会做坏事,但他把人性本善给丢了,这叫“不明”。所以说论性不论气叫不完备,论气不论性那个叫做不明理。什么意思?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知道,原来人性本善,但是这个“气禀”有清有浊、有正有偏。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的气禀,也就是你的气质禀赋,有的是完全,有的是不完全的;有的是清澈的,有的是浑浊的。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分两点来讲:一、从人性来讲,从它的本源上来说,只要你是人,老天一定赋予你仁义礼智的善性,这个孟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另外一个问题,人的气禀是不同的。什么叫“气禀”?我打个比方,你出生在赤道地区的人,跟出生在温带地区的人就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大家看看,出生在热带地区的树木,是不是长得很快?因为雨水丰富,阳光充足,所以树木都长得很快,但是不够结实。你生长在温带的甚至寒带的那些树木,它长得慢,但长得很密实。这就是因为气候、土地、土质等各方面水文的条件造成的。 程颢与程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人呢?变化更大了。像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人,我们仔细看,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人是不是都比较懒呢?为什么?他不必勤奋,为什么?肚子饿了,摘果实就有得吃。那你在温带地区的人可不能这样,为什么?春、夏、秋、冬一清二楚,秋天就一片萧瑟了,冬天冰天雪地,请问到哪里去找吃的东西?所以在温带地区的人就养成一个习惯,我一定要存粮来过冬,他就会去想这个问题,在热带地区的人就不会这样想,是吧? 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你生长在困苦时期,你如果是在一九五八年、五九年那时候在大陆出生的人,那时候饿死多少人?没得吃啊!所以说在那时候出生的人都很节俭。你看看,现在90年后出生的是什么样?祖国已经经济腾飞了,花钱他不疼的。所以你看50年代出生的跟90年代出生的,他们的生活习惯就会有不同,这就是因为气禀不同所造成的。 所以说,我们要了解人,第一个,你要论性也要论气。你如果只看到人性,只看到大根本,但你就没办法解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同。你如果只看他的气禀不同,而不知道人性本来都是善的,那你根本已失,还讲什么道理呢?所以说,“性”跟“气”,两个是不能分开的。一方面要看到人性本善,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气禀千变万化,各个不同。讲人性本善,这是哲学家、宗教家在讲的。怎么会造成气禀这么多不同?这个可能是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心理学这些在研究的对象。 所以说,在这里两位程夫子告诉我们,“论性不论气,不备”,也就是不完备,你只论性,而不去讨论他的气禀的不同,这是不完备的。你只论他的气禀不同,而没有去探讨根本的人性是一样的,那不就不明理了吗?对不对?我们毕竟都是人,人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柏拉图都知道,人有理性。所以说“论性不论气”、“论气不论性”,在两位程夫子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说我们不能只论本性而不论后天的气禀,也不能因为只重视后天的气禀而忽略了我们本来的善性,这样才能够完备。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