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仁者境界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四 之五:仁者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好,下面我要跟大家介绍,就是横渠在《为学大要》里头,横渠最有名的一篇著作叫《西铭》。
     其实《西铭》本来不叫《西铭》,它叫做《订顽》。这个《订顽》是被谁改成《西铭》的?就是被他的侄儿,也就是他的老师伊川,把它改成《西铭》的。有《西铭》当然就有《东铭》,他有一篇叫《订顽》,另外一篇叫《砭愚》。当初在他的书堂里面,东边挂着《砭愚》,西边挂着《订顽》,伊川说你这样的话会混乱,干脆挂在东边的叫《东铭》,西边的叫《西铭》。
     什么叫做“铭”?“铭”是古人用来提醒自己进德修业的精炼的语言,那个叫“铭”。有铭有戒,比如有的人在笔上面刻着“克己复礼”,一看,提醒自己要克己复礼,就是这样,这就是有铭有戒。比如说在拐杖上面题几个字,随时这样提醒自己——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意思。
     在《西铭》里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讲最重要的前面几句话。
     在《西铭》一开始,他就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什么意思?
     他说,乾,大家知道乾就是《易经》的第一卦。乾卦,它的物象就是天,它的品德就是刚健不息。大家看看,天,上面有日月星辰,它是刚健不息,太阳天天从东边起来,西边下去;月亮,天天傍晚从东边起来,清晨从西边下去。是吧?日月是这样,星辰都是绕着北斗七星,二十四节气,几千年从来没有断过,这叫刚健不息。我们的二十八星宿——从春秋时代就已经画出二十八星宿,到现在还是在这样转,这叫做刚健不息。
     “坤称母”,坤就是地,地代表什么?柔顺。在地,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它全部都承载。坤厚载物,它厚德载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乾称父”,“称”在这里就是“相当”的意思,说天就相当于我大自然的父亲,地就相当于我大自然的母亲。“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我是这样地藐小,我就处在这天地之间。天地人叫做三才,为什么?人是五行之秀、万物之灵,人可以跟天地并三而立。
     所以说,下面一句话,他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我们现在讲说“天地之塞,吾其体”,什么意思?我们人从哪里来的?大家看看,天就是阳气,地就是阴气,就是天地里头的阴阳之气,在天地之间充满着阴阳之气,塞满着阴阳之气,其实我的躯体不就是这种阴阳之气聚合而成的吗?“天地之帅,吾其性。”帅就是主宰,就是志气。天就是刚健,地就是柔顺,我们人的性不也就是乾的刚健跟坤的柔顺融合而成的,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德吗?大家记住,人是混然中处在天地之间,我们的躯体是从天地而来,我们的性情也是从天地而来。
     所以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什么意思?说民——所有的人,哪一个不是我的同胞兄弟?所有的人统统是“天地之塞,吾其体”,统统是“天地之帅,吾其性”。所以,他们跟我一样,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下来的,所以都是我的同胞,这叫“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什么叫做“物吾与也”?你去看那些动物,这些狗、老鼠、大象,它们也是天地之塞,也是天地之帅的产物,只不过它们不能得其全,不能得其清,它们没有像我们人这么样地灵,这么有思维的能力,但它们同样都是跟我一样,是天地的产物。这是什么意思?明道先生对张载这一段话给予高度的评价,这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了,也就是说已经达到仁者的意境。
     大家要知道,仁者,一个有仁德的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讲句实话,当你这样的话,你对人怎么可能没有关爱呢?对万物也一定要让它能够尽到它的本来的性能跟作用。比如说,看到人都希望他能够尽人之性,看到任何物都能够让物尽物之性,所以《中庸》才会讲,要“唯其能尽人之性”,然后才能“尽物之性”。所以说,张载这一篇《西铭》,可以说是理学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那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下,伊川就是针对他的学生——杨时,杨龟山。杨时是谁?在《西铭》这里,在《近思录》里头,朱熹特别摘录了程门四大弟子里面有两个人,一个是游酢,一个是杨时。游酢跟杨时,我一讲大家不陌生,也就是“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当中那两位青年学子。这两个人都是从福建过来的。
     好,在《西铭》这里,游酢也有提意见,杨时也有提意见。杨时提的意见是什么?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讲“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那是不是就跟墨子的“兼爱”一样了?在这一点上,伊川跟杨时点出来,说不一样。因为在这里,横渠还是把儒家的基本精神阐述得很清楚,也就是说要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是有分的,所以伊川就第一次提出“理一而分殊”。
     后来讲“理一分殊”,据我所知,伊川一辈子讲“理一而分殊”就是讲了一次,就在这个场合,针对横渠的《西铭》,针对杨时的提问而讲的。后来杨时成就很大,号称东南的理学正宗。东林书院就是杨时创立的,闽学就是杨时开出来的,杨时就是朱熹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为什么?杨时有一个很杰出的弟子叫罗从彦,罗从彦最杰出的弟子叫李侗,李侗最欣赏的弟子就是朱熹。这样大家清楚了吧?
     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杨时是朱熹的三代师祖。杨时晚年就把“理一分殊”用得很广,绕到朱熹这里来,变成中国传统哲学最重要的范畴,就是“理一分殊”。现在大家讲到“理一分殊”,一点都不意外,有大同,也有小异。
     这个“理一分殊”就是伊川提出来,伊川从哪里提出来?这是从佛教的典故来的,也就是从“月印万川”里面出来的。大家知道,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典故。月亮不就一个吗?但是在脸盆里面也有月亮,池塘里面也有月亮,五湖、四海、河川都有月亮,这叫“月印万川”。其实大家看看,只有一个月亮,但是在万川里面都有月亮,这叫“理一分殊” ,就是从这里借用过来的。
     所以我们来看看,“理一分殊”后来就成为宋明理学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其实,包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面也特别提到共性跟特性的问题,也是用“理一分殊”来解释的。
     所以说,在这里我们读《西铭》,要记住几个重要的地方:第一个,《西铭》是宋明理学很重要的代表作,张载写的。第二个,有关《西铭》,它本来叫《订顽》,这个《订顽》之所以会被改成《西铭》,是由伊川来改的。第三,由《西铭》引出了“理一分殊”。最后,就是明道先生对《西铭》给予最高的评价,明道说:“《订顽》之言,极纯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其体此意,并有诸己。”大家看到了,明道先生对《西铭》的评价是非常非常高的。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