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一 之二:德行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好,我们继续来看第二条。 第二条写得太好了!这是濂溪先生讲的,他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什么意思?濂溪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什么叫做圣人之道?也就是圣人所遵循的、所依循的那个大道,叫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绝对是没有私心的,一定是把仁、义、礼、智这种天生的善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才叫圣人之道。 所以濂溪先生在这儿告诉我们,这个圣人之道,你要“入乎耳,存乎心”。也就你一听到圣人之道,你就要好好地听进你的耳朵,不要讲出来,干嘛?要存在你的心坎里头,要存乎心。很多人就入耳出口,圣人之道才刚刚进来,又从嘴巴出去了,都没有存在你心中,那有什么用?所以他讲圣人之道要“入乎耳,存乎心”,为什么?心是我们身体百骸的主宰,你只要把圣人之道能够存乎心,你自然而然就能够“蕴之为德行”。什么叫“蕴之为德行”?蕴就是蕴蓄的意思。蕴,蕴含,蓄就是积蓄,把你所听来的圣人之道,既然已经存在你的心里头,你就要以圣人之道来指导你的立身行事,自然而然就会积蓄成为你的德行。什么叫“德行”?德,“实有得于己”叫做“德”,行是见诸于外。所以他说,德行德行,如果我们只讲德性,德性是比较偏内的,德行就有德有行,德是在内,行是在外。接着,“行之为事业”。什么叫“行之为事业”?不是表现在外而已,而且还推广到天下万民,成就功业,能够化育百姓,移风易俗。所以说大家看看,濂溪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很清楚:入乎耳——你不要入耳出口,要存乎心;然后你蕴之为德行——蕴蓄在里面就成为自己的德行;行之为事业——发挥在外,就要能造福天下百姓。他说:“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大家想想看,很多人他在读书,不重视圣人之道,他只在乎怎么把这个辞章写得华丽一点,讲得好听一点,写得好看一点,用这样来炫耀自己,他说这实在是很简陋。大家要记住,读书,重要的是要能够使自己的德行越来越好,而不是在这种知识、技能上面,去拿这些来炫耀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完全错误的! 濂溪先生 周敦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在为学大要一开篇就是濂溪先生讲的,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圣人之道,要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你不要以文辞为重,也就是德行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社会多急功近利,很多人很强调什么?IQ,看他的智商。很多人智商很高,书读得很好,但是为什么没有什么成就?人家说,哎呀,这是EQ的问题!EQ叫做情商——“情绪商数”,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跟人家虚与委蛇。后来发现说智商高、情商高还是不行,现在发现什么最重要?现在有人提出一个叫“德行商数”,说德行最重要。你有好的德行,做什么都好;你没有好的德行,你智商再高、情商再高,也没有用。所以没有德商,你智商、情商都没有用,所以德商是最重要。 德商不是靠天赋,其实每个人生下来,老天都给你同样的,有仁、义、礼、智的善性,就看你自己会不会去珍惜,把它就像濂溪先生所讲的,把“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大家看看,孔子是不是这样?孔子从小就“入乎耳,存乎心”,他删述六经,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以这些前古圣王来做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说濂溪先生在这里特别不一下子讲尧舜——很多人一听到尧舜,说我怎么可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呢?濂溪先生就不讲尧舜也可以,我们就讲,你至少“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总可以吧?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