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古琴断纹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青岛日报 蔺学杰 参加讨论

    文/蔺学杰
    
    古琴
    前几年,拍卖场上古琴的价格屡创新高,一些古玩爱好者们也编织起了古琴捡漏的梦想。隔三差五的,就有琴友带一张琴,宝贝似的,拿来要我鉴定。基本每次都是,琴从盒里拿出来一半,我就已看清了,那只不过是一张古玩市场上常见的仿断纹工艺琴而已,价格三五千,精明些的千儿八百也能买到。
    这些仿古工艺琴做得有几分像,颜色古旧,漆面满是断纹。之所以能唬住一部分爱好者,大概就是因为这断纹吧。所谓断纹,就是琴表面的裂纹。古琴是由面板底板两片木板粘合而成,木胚完成后,还要在表面刮灰胎、髤漆。这厚厚的漆灰,就像给琴穿上了衣裳,它跟木胚的胀缩系数不同。一张老琴,经历了几百年的四季温湿变化,再加上琴人的弹奏,漆灰就逐渐产生了裂纹。这裂纹本来是缺陷,可是在历代琴家、文人眼里,却成了宝贝的象征,断纹越多反而越珍贵。
    古人把断纹的样式分成了很多种,裂的少而轻浅的是细纹断,常见于琴中段弦路外,最早出现。还有牛毛断、流水断,年代更久远的有蛇腹断、梅花断等,越久断纹越多。蛇腹断是较古的断纹形态,一道道,像蛇肚子上的花纹,因此而得名。古人说,琴历经千载还会变成梅花断,裂纹圈圈相连,犹如毛笔勾勒的一朵朵梅花。不过,现今看来,梅花断在灰胎质量差些的明代琴中常见,唐代琴中反而罕见。看来,古人所说的梅花断这一点未必准确。
    一张良好的古琴要出断纹,没有几百年是不能的,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云:“琴不历五百年不断”。真正精选生漆鹿角霜的琴或许真的需要五百年,比如,明末璐王朱常淓督造的中和琴,精工细作,至今已近五百年,仅出了稀少的细纹断。可是,由于漆灰的选材、配比、工艺、厚薄的不同,琴出断的早晚和样式各不相同,古琴断代不可仅凭断纹。多数唐琴是蛇腹间牛毛断,而清琴多数呈现牛毛断或流水段,用料略微差些的清琴断纹已经很多。有些近年粗制的练习琴,才两三年就出了“断纹”,哦,或许这个称为“裂纹”更准些。也有专门仿造断纹的琴,方法多种,可是不论如何仿造,终究不能仿出剑锋,不能仿出岁月的痕迹。
    优质灰胎的成分主要有鹿角霜,还有漆。漆割自于漆树,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极佳礼物。漆是神奇的,刚从树上割出来是乳白色的,干后却一律是黑色的,据说“漆黑”一词就是因此而来的。
    刮完灰胎的琴还要髤漆,髤漆工艺较繁复。经过多次地退光、推光,琴在斫琴师的手中会慢慢变得温润光亮起来,如同穿上了漂亮的外衣。漆是有灵性的,两年后,黑色的漆层会慢慢变成半透明,黑中透着红棕,如玉似翠,温润光亮。
    历经百余年的琴,漆表层在空气中有所氧化,慢慢褪去了浮华,变的温润。如同香艳夺目的妙龄女子,渐渐步入中年,焕发的更多是聪慧与得体。再过百余年,漆色逐渐变得暗淡无光,琴换下了靓丽的外衣。随之断纹渐渐出现,岁月越长,断纹也越多。
    断纹是岁月留给琴的刻痕,是时间和声音的交错。
    有了断纹,琴声也会变得更醇厚苍老。这声音似乎更耐人回味,更像一本厚重的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