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八之二 婚姻幸福不能只靠性冲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晋如说儒》第八讲之二:《大学》开篇孔子传圣训
    《晋如说儒》第八讲之第二节
    《大学》开篇孔子传圣训
    《大学》首先是孔子的一段话。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在讲《大学》讲《论语》的时候,我将按照我的老师张卫东先生的传授,用明清两代的国子监官音来吟诵大学和论语的正文,接下来再一字一句地去讲解它。当然这种讲解,有一些是依照朱熹当年的原著,有一些是我参酌汉儒、清儒的观点提出我自己的见解,有一些我甚至对汉儒、清儒、宋儒他们的观点我都不能认可,那就是我是自己的一些观点。
    好,我们首先来看孔子他是怎样阐述大学之道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是孔子的原话,被曾子给记录下来的。首先,第一句是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段呢,朱熹称之为“《大学》的三纲”,三个提纲挈领的东西。首先你要阐明美好的品德,这叫明明德,接着呢?要去教化民众,这叫新民。接着要做的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叫做止于至善。
    首先我们说,书上写的是“在亲民”,但是这个(亲)字它是一个通假字,它通新旧的“新”,意思是教化民众的意思。明朝的王守仁,就是我最讨厌的王阳明,他认为应该是在亲民,是亲近民众的意思。因为王阳明持有的是一种民粹主义的思想,所以他必然地要做这样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上下文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大学》的本子,《四书》里面的《大学》是经过程颐重新编排顺序的,和《礼记》里面的原文有所不同。而王阳明他为了要弘扬他的亲民之说,台湾就有一个党叫亲民党,就是从王阳明的这种思想来的。所以他就不用程朱的本子,他改为使用《礼记》里面的原本,号称叫《古本大学》,做了一番他的解释。实际上,在儒家思想当中,它是没有“亲民”这一脉的思想传统的,这是王阳明自己妄加上去的,儒家的传统就是士大夫是要教化民众的,而不是士大夫去亲近民众,千万不要搞混了。历史无数次地证明,知识分子、读书人、士大夫,你要去亲近民众的结果,你就放弃自己的知识尊严,最后被异化,自己的阶级陷入无比的深渊。
    “止于至善”的“止”,这个字不是到最好的地方停止,这个“止”是指栖息,这个鸟栖息在一个树枝上,这叫做“止”,所以“止于至善”,指的是要寻找到最合适的位子,达到最好的发展,这和《中庸》里面所讲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一个意思。所以我的偶像潘光旦教授就提出了两个字,就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中抽衍出两个字——“位育”。他认为这两个字涵盖了一切,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以“止于至善”实际上也是“位育”之意。
    “知止而后有定”,懂得自己的才能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认清了这一点,你才能够定下来。“定而后能静”,这个“定”指的是你的整个的一种人生状态,“定”下来以后,你的心才能达到虚静。心虚静以后,才可以心安理得。心安这样才可以有所思虑,你才能够去思考宇宙人生的奥秘,才可以去求道,你才能够去思索。“虑而后能得”,你只有去想了,去思索了,去探究了,你才能够获益。“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和“事”呢,这是一个互文,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事物有本末终始的意思。这在文言文的语法当中叫做“互文”,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世万物,它都有一个本末终始,哪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哪个东西是相对次之的,这一点你要懂得分辨。你懂得分辨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哪个是先,哪个后,你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道?道本来的意思就是路,你遵循这个路走,你不会偏离正轨,这就是所谓的“道”,它引申至你终极的这种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个(治)字念“持”,不念“治”,中国古代表示动词,这个字就念持,表示形容词念治。唐代有一个皇帝唐高宗叫李治,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写文章要避讳,避皇帝的讳,所以你在唐代高宗以后,你是见不到“治乱”这个词的,你只能看到“理乱”。为什么?就是要避唐高宗的讳。但是,你在《唐诗三百首》里面看,李商隐的《韩碑》怎么写的?“粗砂大石相磨治”,就是这个“治”,他没有避讳啊,这个字没改啊,没改成“理”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字读音就读“持”,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它读音不同,反而可以不用避讳;不同的字读音相同,它反而需要避讳。所以你再看鱼玄机,唐代的一个著名的女道士,她写的一首绝句,“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那不能念zhì,念zhì就不押韵了。所以这里面它的逻辑是非常地严谨。
    古代的那些贤王圣君,他想要弘扬阐明自己的美德与天下,教化天下人,首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呢,先要把自己的小家给管理好,这就是所谓的“齐家”。那要想把自己的小家管理好呢,首先先要自己立得正、行得端,自己的人格修为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修身”。如何修身?首先就要通过正心,把自己的心给摆正。如何摆正自己的心呢?正心的前提是“诚意”,这里面朱熹解释的“诚意”呢,他解释的“诚”是真实无妄的意思,我不太认同。我认为,“诚”指的是完全完成,不要有偏颇,不要让自己性格的缺陷妨碍到自己的心性的修为,这叫做“诚意”。如何做到诚意?如何克服自己性格的缺陷?如何克服自己情绪上的不好的波动?那么就要通过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致知”,去获得知识。
    当然这个“致”有两个意思,在这里面指的是“获得”,“致”还有一个意思叫“归还”。我们有一个词叫“致仕”,意思就是退休了,把自己的爵禄归还给皇帝了,叫做“致仕”。我们有一位著名的所谓文化学者余秋雨,不懂得什么叫做“致仕”,以为是获得官职的意思,就闹了一个大笑话。
    最近呢我也听说另一件事情,有一位复旦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一个博士,不知道“胜朝”指是前朝,以为是当朝呢,所以他的导师就跟他开玩笑,就说,阁下不知道胜朝为前朝,认为胜朝是当朝,可以与余秋雨“致仕之典”相媲美。结果这个做学生的竟然恶毒地给老师回了一个短信:“你脑袋里面生瘤子了!”而当时我们这位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敬仰的著名的学者,他正好脑袋里面生了一个瘤子。所以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应该直接地就送到黄埔江里面去,跟那些黄埔江上漂着的猪为伍,不应该让他在大学里面去误人子弟了。
    如何去获得知识?获得知识靠的是“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王阳明的思想当中,有强烈的民粹主意倾向和强烈的反智的倾向。他说自己对着庭前的竹子,想去做一番格物的功夫,可是连格了三天,什么都没有格出来,反而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以后呢,他就反对格物之说,实际上就是反对知识的探究,是一种反智的学问。
    钱穆先生对此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他说,有人说,雨后的春笋长得会特别地快,好,那我们就去拿一个尺子量啊,我们去量没有下雨的时候,这一天之内,这个笋长了多高,下了雨之后,这个笋又长了多高,那不就得出一个关于事物的道理来了吗?你就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个新的知识了吗?那你空空地对着这个竹子去格,你没有一个问题意识,你根本不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你在空白地去格,试问如何格法?
    古人写书喜欢反复其辞,这不是罗嗦,这是为了增加文气。我们今天很多人写文章,就不懂得以气行文的道理。文章写得好坏,重要的就是看它有没有气,孔子显然是文章大家,所以他反复其辞,增加行文的气息,正说完了以后再反说,正说反说连在一起,他才把一个道理讲得特别地透彻。所以接着他反过来讲,从这一头讲过来,再从另一头讲过去。
    “物格而后知至”,事物的道理你经过了一番探究以后,知识就随之而来了。知识到来以后,你的性情当中的那一部分,情绪的那一部分,性格的那一部分,它就能够发展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你不再成为一个性格的奴隶了,你能够驾驭自己的性格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才能够放得端正,心放得端正,你的言行举止,就是你的所谓的修身最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到的东西,你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处事方式,诸如此类,你才能够做好。
    这个“修”啊,古代有一个传说,就说有一个人,他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弄斧头,他去修那个月亮,说有四万八千户去修那个月亮,保证这个月亮总是圆的,所以有四万八千户常常去修这个月。所以这个“修”的意思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它就使不好的东西变得好,不完全的东西变得完全,不圆融的东西变得圆融,这叫做“修”。
    “身修而后家齐”,你自己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待人接物,这一切你都做好了以后,你能够成为表率,这个家才是一个和睦的家,所谓家和万事兴。现代社会往往不讲“齐家”,只是强调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这是极其荒谬的,其实爱情跟婚姻没有任何关系。爱情这个东西,孔子是不讲的,圣人是不讲的,为什么不讲它?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谓爱情只不过就是人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这个多巴胺的分泌最多18个月,18个月以后,哪里还有什么爱情?那你当初的时候,是因为这个非常短暂的只有18个月的一时的冲动,步入了婚姻了,到时候怎么办?当这个冲动没有了时候,你怎么办?所以婚姻它一开始,你就是要以家庭作为目的的。为什么现代社会很多的人有非常重的心理疾病,很多人有无数的这种童年阴影,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他不是以家庭为目的的,不是以组建家庭为目的去步入婚姻,而是以所谓的爱情修成正果为目的去步入婚姻,这就完蛋了。
    “家齐而后国治”,这里面的“治”它是一个形容词,它就念去声,不再念平声。这个“治”就是“理”,“理”就是“顺”,就是国家呢,就(有)欣欣向荣之气,和谐盛世。“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在先秦时候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所谓封建制指的是“封土地,建诸侯”,有一个天下之共主,是为天子,他把土地分封给功臣和自己的亲信,让这些人成为这一块土地上的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制。那么儒家的思想,它是从来都认为士大夫他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辅助天子治理天下。儒家的学问是一个CEO的学问,和“黄老之术”作为最高统治者董事长的学问是不一样的,所以儒家学问它就是要你去一步一步地,最终能够去辅弼天子。
    邦国,国家治理好了,那么也能够达到天下太平。这个“平”是什么意思呢?公道,公道叫做平。天下太平,意思就是最公道的社会。
    接着孔子再做了一番总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它的根本。从天子到庶人,不管身份的悬殊,他们都要从修身开始。为学的目的也是养成自己的完善的人格,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缺陷、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与人格的成长没有了关系。完全都是教你怎么样去找一份工作,怎么样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混口饭吃。这个不是士君子的学问,不是一个让你养成完善人格的学问。所以呢,我们今天的所谓的学界也不是“学问界”,而是“学术界”,这些教授们是只有学术,没有学问的。
    有一位研究新儒家的著名学者出国好多次,每出国一次就要带一个新夫人出去,难道这位教授风流倜傥,能够赢得无数的女性的芳心吗?公安局后来把他抓了,大家才知道,哦,原来他每一次带一个夫人都是假结婚,带出去帮人家偷渡到美国去,从中来赚钱。你说他学的儒家学到哪里去了呢?与他的人格完全相反。儒家怎么会教你去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情?做这种违道背德的事情?
    所以孔子讲,“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否矣”就是没有,不可能有。就像一棵树,“本”是根的意思,“末”呢,就是树梢的意思,如果一棵树的树根已经被虫子给蛀烂蛀坏了,它的树梢还能长得很茂密很茁壮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讲,“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你应该用力的地方,在根本上用力的地方,你不去用力,不需要用力的地方,你去用力,你颠倒了主次,一定是做不好的,从来没有见过能做好的。
    朱熹的解释,我不太认同。他说,这个本指的是身,厚指的是家,这个呢,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里面的“本”指的是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什么是“末”呢?政令、法律。因为下文会有解释。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