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八:四个字争了八百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李山 参加讨论

    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山先生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八:“格物致知”分歧多
    这里面说到正心、诚意分歧都不大,分歧大的在“格物致知”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就认为这后面有句子,应该对格物致知还有说明,没有,他就自己补几句。根据他的看法,对格物致知又加了几句,在他的《四书集注》里,在这句后边,他自己补了一句。王阳明的看法就是根本没有丢,什么叫致知,你要想致知先格物,所以“致知在格物”,这个“格”字儿,什么叫格?格在比较早的金文里面,包括后来的《诗经》里都出现过,格,到达的意思。比如“王格于周庙”,就是到了周庙。还有一个词比较特殊,叫昭格,有的写作假期的“假”,专门用于通神。比如祭祀,把诚意上达天神,这叫昭格,说上天领会了这个意思也叫昭格,有人神互通的意思。所以这个“到达”你还不能光说是一面儿“到”,它有来往的意思。格物,什么叫格物?就是你要想正心诚意,先要了解这个世界,要知是知非知好知歹。
    
    格物致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格物致知这部分的阐释实际上就产生了王阳明和朱熹之间非常大的分歧。注意,朱熹是按照老的解释,“格者,到达也。”我们要了解事事物物,按朱熹的话就是,都有个理儿。你用杯子的时候放在哪儿,怎么用,得有正一个确的做法。你知道这个正确的做法当大臣,事就是物,当大臣你就要了解当大臣所有的知识、学问,应守的操守,要去格物。实际上这个格物就是认识万物,尽管《大学》篇没有引申为科学,实际上科学就是格物。一个科学实验必须要把万物对象化、定量化、可操控化,然后才能研究它。这就是格物啊。但是《大学》不是那么讲的,《大学》讲的是知好知歹知是知非。王阳明“致良知”也从这儿讲,不过那就是另外一种讲法了。
    总而言之,注意,刚才这段文字就是,你要想怎么做,必怎么做,步步紧逼,逼到那儿,逼到我们要了解这个社会,做大臣有大臣的本分,做君主有君主的本分,做学生有做学生的本分,你要知道应守的准则。知道应守的准则以后你要诚意,要认真的对待他。《中庸》篇讲“不诚无物”,什么叫“不诚无物”?不许随地大小便,不许抽烟,如果你遵循它,你诚实地对待它,它就有。我们有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们不“诚意”,就搞砸了。本来红绿灯,是管大家交通规则的,你就闯,而且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老头儿也闯,七八十岁的老头儿骑着自行车也在闯。年轻人闯,他不懂事。一个人群,一个社会,从不诚意坏了,只要那个原则对我有利,我就去遵循;对我无利,我就不遵循,这个社会一定是糟糕的,像鸡窝、羊圈一样,又龌龊,又乱套。所以每个人应该从知好知歹开始,我们先要懂得红灯不让走,格物,不让走我们就不走,这就是正心诚意。这种规矩,和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我将来要打破旧世界,和那个没关系。我们经常把一个事情夸大为,你让他规规矩矩,循规蹈矩,你是不是要磨灭我们的人性创造力啊?我没有听说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