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改变命运九字秘诀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李山 参加讨论

    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山先生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何意
    这段文字写完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格局就有了,但是下面就该疏证它、强化它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这就是提出的所谓“八条目”。什么叫“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就是八阶段、八节,前面“三纲八目”出来了,下面就要对这些条目一一加以疏证。不是“论证”,是“疏证”。
    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儒家文献的特征是对关键词字眼的每一个字,“明明德”的这个“明”字,我为什么要提出明明德来,不是我这么说,是经典这么说,这就是经典的论证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不来自于对事物本身属性的分析,而来自于另外的权威性。我是磨豆腐的,不是我发明豆腐的,我从经典里把大豆磨出来做成豆腐,儒家是这样的一个写作心态。“康诰曰:‘克明德’”,说‘明德’了吧?大甲篇也是尚书里面的,今天我们见不到这些文献,今天见到的《大甲》是后来的,因为《大甲》篇曾经丢过,丢过之后另补的,不一定真。另外,《帝典》就是《尧典》,《尧典》说:“克明峻德”,“峻德”就是大德,“皆自明也”,就是这些人都要自己发挥自己的德行,叫“自明”。接着,朱熹说这是“传”第一章,“释明明德”。
    接下来就说“在亲民”。从文献上说我们不赞成亲民,而是更倾向于新民,(根据就在下面的文字),下面“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命运常新(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里面讲到了几篇文献,“汤”就是商汤,说他在洗脸的盆上刻了三行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我虔诚地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德行,天天更新自己的德行之外还要更新自己的德行。康诰又是周公说,要“作新民”,就是振作民众鼓励民众自新其德。而且《诗经》中《大雅·文王》篇又说周家虽然是从后稷、尧舜时期就开始的小邦,我们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是我们命运常新,这话说得很好,可以概括我们中国,我们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是我们命运常新,生生不已,我们要跟着人类进步的大脚步走,从我们古老的慧命中阐发出新的智慧。
    但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我们要问了,商汤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商汤时期有这样的文章吗?最早提出怀疑的是郭沫若,郭沫若过去写过一篇文章叫《汤盘孔鼎之扬搉》,另外在《论儒学的发生》里,他都谈到了这几个句子,他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际上是“兄日新,祖日新、父日新”。“苟”实际上是“兄”字破了以后,残缺成了一个“苟”,“日新”是什么意思?殷商有一个习惯,人死了,按照十天干去祭祀。象武丁,是殷商有一个高宗死了以后在丁日祭祀他,所以叫他武丁,所以祭高宗的日子是丁。所以“兄日辛”就是兄死了,死了那个兄在辛日祭祀。祖也是这个辛,在辛日祭祀。“又”字可以误成“父”,“父”跟“又”两个字很相近,说父亲死了以后祭祀的日也是在辛。郭沫若这样讲,他有根据。
    我们在商代,在河北义县出土了商代的戈,叫“商代三戈”,排着:“祖日乙、大父日癸、大父日癸”。所以这是郭沫若的灵感来源。当然学术界对他的看法也有不同的意见,可是我们得承认这是郭老先生的神悟。也的确,在器物上刻激励人的抽象文字已经是非常晚的事儿了,过去的青铜器或写个名字,或讲我做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功劳,周王赏赐了什么,像这种对人格有启发的文字已经很晚了,所以我们觉得郭沫若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这虽然算是儒家的误读,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依然是今天的格言,这是一种误读的结果。它也讲新,怎么新?《尚书》怎么说?商汤的铭怎么说?《诗经》又怎么说?阐释这个“新”字,强化这个“新”字。这不是在讲道理,这是在用一种文献的力量撞击你的印象,让你印象强烈。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