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在讲仁的这样一个语境当中,忽然插上一段关于礼的问题,看起来很突兀。其实并不突兀,因为仁者必然会守礼,必然懂得谦让。孔子这里面就是在讲,一个国家,它的运作最主要的不是靠它的刑法,不是靠它的政令,而是靠它的德与礼,这个我们在《为政篇》已经了解到了。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礼让”,这里面强调的是后一个字“让”。礼是让之文,让是礼之实,礼的本质就是让,而让的行为加以文饰,使得它符合规范,大家都可以根据这一套规范来行动,这就是礼。不能说没有让,你单讲礼,这是苍白的无力的礼。我们学校它这个食堂里面就设有几个窗口,上面写着教师优先,也就是说在吃饭的时候,教师到这几个窗口打饭是可以不用排队的。那么就有学生很有意见,说老师凭什么不排队,我们尊师重教,你们也要尊重我们学生。这里面就是不明白礼的本质是让,你没有一个让,你空喊尊师重教,你的尊重在哪里呢? 所以孔子感慨,他说你能做到用礼让作为基本意识形态来立国吗?如果能做到,这个国家治理有何难的呢?“何有”是“何难之有”的意思。如果你不能够以礼让作为基本意识形态来立国,你光是有一套礼法、制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最重要的是它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光有制度,没有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这种制度是根本不可能实行的,它只能成为一种具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一段也体现了孔子的仁者之心,其实就是君子反求诸己的意思,也就是《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里面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作为一个仁者,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去担忧自己没有禄位,而要担心的是你有没有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品格,不要担心没有人赏识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德行充盈,从而被人发现,被人赏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呢,我已经在前面讲过,曾子没有理解孔子的话,没有理解孔子的这样的一个哑谜。“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并不是要跟曾子讲我有一个忠恕的道,一以贯之,而是说我的思维方式是演绎式的,而不是归纳式的,我先有一个最基本的立场,有一个对这个世界的最本质的看法,我所有的一切的哲学大厦都是从这个点生发开来的,那么这个点是什么?就是差等,就是儒家思想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他的一切哲学的元哲学——差等。好,这里面不详细再讲了,因为我们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在)前面。 (作者:徐晋如)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