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方言“邪呼”说“驱傩”(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田建文 参加讨论

    说到“驱傩”,周代《周礼》记载,官方在“方相氏”的领导下,四个披着熊皮的“狂夫”,瞪着金闪闪的四个大眼睛,黑色上衣红色裤子,手持铜戈举着盾牌,他们的职能是率领部下在春季、秋季和冬季,进行“驱傩”。“驱傩”就是在室内搜索并驱除疫鬼,保障居住者平安;在天子、国君及其夫人、太子举行丧葬的时候走在灵柩的前面,为之开道引路,然后到墓葬里面去,手持铜戈击打四个角落,驱赶魍魉类的小鬼。前者叫“时傩”,后者叫“大丧傩”。上引孔子《论语》,那是民间之傩,不属于“方相氏”管辖。
    
    大河口西周墓地M1出土的漆木俑(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在所知最早的“驱傩”,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2007年7月发掘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1号墓,是西周中期的霸国国君“霸伯”之墓,虽然没有墓道但墓室面积也不小,霸伯放在长方形的木棺内,木棺外面再套上长方形的木椁,以铜器为大宗的大量随葬品就放在棺外椁内,在以往商周时期墓葬中,椁室以上除了殉人以外很少有其他随葬品发现,但在1号墓的椁室上霸伯脚端方向的边缘上,也就是考古上称作“二层台”上,发现漆木人俑两个,其中一个人俑高约1.20米,大眼睛、蒜头鼻、招风耳,他们面朝着霸伯,双手作持物状,两人脚下各踩着一只漆木乌龟,其他三面二层台上还有几件形状不明的漆木盾牌和带长木柄的青铜矛等兵器,这就是当时举行“大丧傩”之后的遗物。与《周礼》记载不同的是,铜戈变成铜矛,把披着熊皮的四个“狂夫”变成了两个漆木俑了。遥想当年,先是人操持着“狂夫”做“驱傩”仪式,“狂夫”们手持盾牌,挥舞着长矛,并和他们所率领的部下,高喊着“傩、傩”的声音,来驱赶墓室里的小鬼,这个高喊声也就是“邪呼”;接着墓主人下葬后,“狂夫”及所用铜矛、盾牌作为随葬品随葬,以保墓主人永世平安。
    
    2007年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木俑(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无独有偶,在相邻的陕西韩城梁带村,也是2007年发掘了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编号为北区502号墓,发掘者认为是西周晚期的芮国国君之墓,但有学者指出是春秋早期比国君级别低的芮国大夫。这座墓在墓室“二层台”上四角各站立一个木俑,南北分别两两成对。南边的一对作抓握状,身高一米多;北边的一对作捧物状,身高60多厘米。这4个木俑都是先用原木做好躯体和四肢再拼接而成,然后墨画出眉目和头发,原来应当有衣服。身高和打扮方面都不如霸伯墓漆木人俑,说明在“驱傩”仪式中低一个等级,属于“狂夫”所率领的部下,他们或抓握或捧物,动作都与“驱傩”有关。
    在周代墓葬中举行“驱傩”的“大丧傩”为数不多,但在生活中春季、秋季、冬季之“时傩”和民间之傩经常发生,“驱傩”过程中除“狂夫”手持盾牌,挥舞着长戈、长矛外,“狂夫”还要同部下们高喊着“傩、傩”的声音,这个高喊声就是“邪呼”,但正式记录却在汉代的《淮南子》一书里,搬运粗大木头时劳动者发出号子声也称为“邪呼”。今天我们说着“邪呼”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脚下土地的远古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