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深入和扎根于学校教育中,这当然令人欣喜,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再被冷落了,它本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令人忧虑的是,社会上又有一些人和机构打学生的主意,那就是当下教育界盛行的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领导重视什么内容,有关部门就给学校和学生加一门课、增一套书和配一批人。这一现象应该纠正,纠正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大大方方地走进语文教材。 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程为中心,通过教师运用教材和教法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框架是课程教材体系。现代教育已经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做了大致规划。实践经验表明,这样的课程规划适宜中小学生,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除了语文,还有思想品德、历史、外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音乐、美术在内的艺术类课程和体育等。且不说别的课程,语文责无旁贷,显然该容纳更多的中华文化传统内容。 中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减负已经成为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全社会共识。如果在语文课之外再加上什么课,无疑等于加重学生负担,效果未必好。 那么,作为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该如何加大中华优秀传统内容呢? 一是应当增加古代诗文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在我参加修订的一套语文教材中,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诗文单元,古诗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 二是在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中,渗透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比如我们编辑的这套教材口语交际中的《交流座右铭》《谈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的《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三是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顺势而为、恰到好处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进教学内容,比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谦让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美德。又如《司马光砸缸》,引导学生理解古人见义“智”为的聪慧与美德等。此外,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多背诵古诗文,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猜字谜、对对联等,都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在的问题是,在教材建设中,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拓展和发掘,才能使全覆盖的要求落到实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绝对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儿,是塑造一代人灵魂和建构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大事。这样的大事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必须从走进语文教材抓起。否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生头脑和心中,仍然还是一句空话。 原标题:优秀传统文化该大大方方走进教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