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博物馆“学”知识之“斧”篇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考古汇”微信公众号 王长命 参加讨论

    文/王长命
    博物馆中陈列古代文明的实物,形态大小殊异的石斧,常常作为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工具展出。
    
    鹳衔鱼纹彩陶缸
    河南临汝出土的陶缸上,仰韶时期(前5000-3000)人类绘制的鹳鱼石斧图上,艺术化展现了石斧的形象。图像上的石斧,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用黑线条细致地勾勒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口沿上,有一个类似“厂”字造型的刻符
    大汶口文化(前4500-2500)早期的陶器口沿上,有一个类似“厂”字造型的刻符,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厘定为长柄斧的象形。
    田野考古挖掘出的石斧实物,以及相关的图像、文字刻符,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先民所用的器物,并通过数据获悉材质、尺寸、重量等“科学信息”;但我们已无法再创造出基于“斧”而成词的“鬼斧神工”、“大刀阔斧”等词,并深刻体会古人妙手偶得之词背后,由或抽像或具象的“斧”带来的灵感。如何品读实物、图像和刻符这些沉默的“天书”,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知识考古,脉寻先民们筚路蓝缕的创新过程,挖掘“斧”所承载的知识体系。
    
    大汶口文化单孔石斧、单孔石铲、石纺轮
    以砍砸器和刮削器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超稳定的延续了二三百万年;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突飞猛进,种类繁多,功能多样;而继承了砍砸及截劈功能的刃部规则石斧的出现与演进,如同时下的计算机一样,不仅仅是工具本身的多样化,更深层次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特点,带来了文明的革新。
    “齐”物的标准
    无论是“鹳鱼石斧图”,还是大汶口陶器沿上的刻符文字,反应出来“斧”的形制十分稳定。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如同刻符或图画的作者一样,渺不可寻。《周礼·考工记》认为“智者”或“圣人”是古代工具的发明和创造者,“知(智的通假)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作也。”唐宋时人在夏季雨后,能发现形似斧头的石块,表面光滑,形状规则,有着人工打磨过的痕迹,绝非天然的石块。由于无法解释这些石头的来源,人们认为是雷击产生,进而附会为雷公所用楔,美其名曰“雷公斧”。唐代宗年间,还作为贡品呈献皇上。无论是神话色彩的附会,还是形而上学的伟人创物,都是古人的一种揣测与想象而已。发明和创造者的不明,并不影响“斧”形脉络的梳理。运用石器发生学的方法,考古学家们根据出土石器的材质、形态、功用等,梳理出最古老且历史最悠久的石器序列,从最早的砾石砍斫器,到手斧(或大石片砍斫器),再到石斧和石斧的派生物——石钺和石锛等。斧继承了大型砍斫(砍砸)类工具的主要功能,并以此为标准,衍生了具体而微的锛(将小型斧头的刃口方向横过来,并使认刃头部分和柄成锐角相交,便成了锛)、凿(可视作是无柄的斧头)、戊(可视为长刃的斧);青铜器时代,“斧”形的衍生依然有强大生命力。《周礼·考工记》记载的“斧斤之齐”,除前述的斧、斤、凿、钺外,还有形制大同小异的刀、镰、锄、锸等;出土文物中,青铜铸造的凿形斧,锤形斧,刀形斧等组合工具,具有成长期和转型期的明显特征。斧头之所以为人所青睐,并分类为“斧斤之齐”,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它本身的“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