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性的设计 “鹳鱼石斧图”和大汶口陶器上刻符,反映了先民们对“刃”重视。图中显示,石斧的刃部已经磨制的十分光滑;大汶口人刻符文字,是先民们提取斧斤重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尤其加意凸显“刃”部,依样刻画而成,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旧石器时代大三棱尖状器 带有锋利边缘的天然石料,自然界的诸动物避之唯恐不及;人类通过打制出带“刃角”的石器,掀开了人猿相揖别的序幕。先民们利用河卵石制作石器是一个精心的选择,一头需要打制出锋利的尖棱刃口,另一头则保持圆润以便把控,这样在发力的时候不容易伤手,因此符合人体工学的原理,体现了人类最初的“设计”思维。人类祖先之所以采用易于加工、适于握持但砍截能力差的砾石,而没有采用性能刚好相反的天然岩石,是因为当时人们对砍截的精致程度要求不高,而且在砾石上打出棱角,要比在天然岩石上打出圆润适合手握的部分要容易得多。 考古学家发现,作为人类初设计的“刃”,其演变也有阶段性特征。原始砍斫器,器身大多是靠自然磨蚀,而锋刃是打制出来的,所以器身较光滑而刃口粗糙;后来的磨光石器则是器身琢打而锋刃磨制,所以显得器身粗燥而刃口光滑。在磨制石器中,又有一部分是是器身粗磨而锋刃精磨。这就清晰表明,石器的磨制(砥砺)从锋刃开始的。追求器具锋刃的锐利,也许就是磨制技术产生的最初动因。以“刃”的维系和保持为前提,人类逐步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刃”的基础属性作用,《周礼·考工记》出现了“大刃之齐”的分类,大刃的工具主要是兵器如钺、扬、戚等。同书尽管没有提出专名,但详细解释了根据刃的厚薄,分为斧、刀;以及根据弧度,分为削、剞、劂等。如果说“刃”性奠定了斧斤之齐类工具的基础,那么“柄”拓展了运用的范围。 “柄”承的角度 “鹳鱼石斧图”上的绳索绑定的样式,提供了早期木石复合工具的组装特点。大汶口陶器沿上的刻符文字,仿自带柄石斧的形象。柄与斧的组合,是人类从无意识逐步过渡到有意识地运用杠杆原理,同时还考虑了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提高工作(杀伤)效能。《释名·释用器第二十一》“蔓山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泛山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刃与柄通过不同的组合角度和模式,实现了斧斤之齐的多样化功能。刃与柄竖直组装,形成了锸、凿、镢;刃与柄横直组装,形成了斧、钺、扬;而刃与柄的垂直组合,形成了锛、斤。 湖北省博物馆藏屈家岭文化石器 斧斤大小有别,柄与斧斤的角度亦有偃仰,以处理不同的材质。《周礼·考工记》“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此处的“曲面”,就是斧刃倾角的正负大小。而角度的大小,则用不同斧柄的别称来表示,《周礼·考工记·车人》“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一欘有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钱宝琮先生认为此处的矩,是古代匠人所用的曲尺,具体表示直角。而“宣、欘、柯”原本是与斧斤成不同夹角的柄,此时用来表示成品所需弧度和角度的参照标准。斧柄作为角度测量和计算装置,以及类似装置规矩的后来出现,大大提升了人类空间认知的思维模式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凿”开的鸿蒙 开中国美术史先河的“鹳鱼石斧图”,“斧”是其中重要的组图要素,而其象征和寓意,引发所有见到这个图案的人们的狂热思考,试图读懂这无字的天书。启文字之端的刻符,是先民尊崇“斧斤”而模拟象形抽离出来的符号。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对斧的认知,我们只能通过后世对斧的评价和认知,来进行较真切地脉寻和复原。继承了砍斫功能的精磨出刃角的斧,主要功能是砍伐树木。《淮南子·说山训》记载:“伐大木,非斧不克”。汉刘熙《释名·释用器第二十一》将这一功能提升到始源的高度进行定义:“斧,甫也,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头伐木,已乃制之也。”尽管刘氏利用简单的音义互注斧,并不科学;但他仍然提供了斧头,是人类大规模利用和加工木材的开始。至于砍伐的树木,主要是建筑材料。 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出土铜管銎斧 《诗经·假乐四章·公刘》“南取锻厉斧斤之石,可以利器,用伐取材木,给筑事也。”建筑业的肇始,人类摆脱了洞穴生活,营造建筑,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形成了定居点。传说中的有巢氏,可能就是率领族人,率先砍伐树木搭建房屋的首领。人类定居之后,农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人类耕种所需要的工具,也是通过斧加工制造出来的。《艺文类聚》转引《世本》记载神农氏“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如果真有盘古氏凿开鸿蒙的故事,那最有可能是古人掌握带有“鬼斧神工”属性的“斧斤之齐”之后,增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引领人类进入新文明时代的隐喻。 综上,早期人类以元设计“锋刃”为基调,以具体而微的“斧形”为模板,拓展了功能、改进了外形、组装了附件,派生了多种多样的“斧斤之齐”;而“斧斤之齐”已经成为农具(锄、铲);木工工具(斤、凿、斧);兵器(斧、钺)三大工具系统中的支柱,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理念。而掌握这项复杂的技术和知识体系的特定“智者”,成为父系社会中的权威;权威又通过“物类相感”的方式固化在物品之上。经过前述双向交错迭加的“斧”,带有了神秘力量和不可预测性,在父系社会中成为男性权力的象征。 那么,最后十分欢迎大家斧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