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长5分44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李山:周公制定了中国人的生活准则 接着说到了周公,儒家很喜欢谈周公。 “武王末受命”,武王到了末年才受命伐商,他死了。但是周公能“成文武之德”,沿着文武之德干嘛?“追王大王、王季”,原来王季和大王,周文王的爸爸和爷爷哪有王号?我们今天叫他们大王、王季因为是追祀的,“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用天子之礼祭他们的先公,因为不是王,但是用天子之礼来祭。“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追祀这个事情,实际上从天子到诸侯到大夫都可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就把他们家的穷爸爸、穷爷爷的都弄成这个王那个王,古代这种事情多了。 接着下面说到了一个礼,父亲是做大夫的,死了,儿子是士,比父亲低,怎么办呢?丧葬的时候以大夫礼,但是祭的时候你这个儿子身份只是士,只能用士的礼祭祀。反过来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埋葬的时候你也用士的礼,但是祭的时候可以用你本身的大夫礼祭祀。 “期之丧”,即这个丧期就是在一年之内,这是从天子到大夫(遵循的)。“三年之丧”,就是三年之孝,是从天子到一般的百姓都是一样的,所以儒家坚持三年之孝。 这突出了一个什么?突出了一个周公制礼,这里边又是往外推,由家庭的和谐,从舜那种非正常的,到周文王、周武王非正常的,到周公的制礼作乐。 说到“礼”,有一句话,说你不知道什么叫中道而行,就依礼而行。《红楼梦》里贾探春管大观园的时候就出过这个事,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表亲死了,不知道给多少银子?那怎么办呢?依礼而行。就是按惯例,前边跟他地位差不多的人死了给多少就给多少,这也是中道而行。 所以孔子说“立于礼”,中道而行之前,必须对这个社会的礼法习惯有所了解,遵循那个走也可以。创造性差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是你的创造性,我们老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说进一步,你就沿着百尺竿走,这是依礼而行,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而日常生活中这种东西太多了。事事更张,未必合适。 这就涉及到周公制礼作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规矩、规范,给这个社会定下规矩。当然周公制礼作乐也被神话了不少,好像是《诗经》三百篇全是他做的,大礼三百,小礼三千都是他制作的。不是,现在的研究也不证明是这样。但是制定最基本的东西与他有关。因为武王打完商以后,建了国,转过年来可能就死了,所以他作为叔叔辅政了七年,平定四方,制定基础的礼乐,开了一个头。 这个里边就涉及到了一些难题。比如说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怎么丧,怎么祭?这里边有一个折中,孔子讲依礼而行是宽泛的中道而行,不用太动脑筋,创造性略低一点。但是只要这个社会都依礼而行,依规范而行事,这个社会也不乱。一个红绿灯问题,国民都解决不了,这就是不依礼而行。一个国家的秩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时不在你高处有多高,(当然高处高一点好)可是在国民的基本表现,光大膀子上街,你当然凉快了,你也没妨碍了别人,你光膀子干别人什么事?但有碍市容,显示国民基本素质。 这就是行道必是从近往远走,从低处往高处升,也是匹夫匹妇的人伦日用。这就是一个外推,涉及到我们的文化。 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主讲人简介: 李山教授是启功先生嫡传弟子。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搜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