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杠子火烧。”这里的“馒头”才真正是没有馅的馒头。现今的吴语区还时常把包子称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如今中国北方地区所谓的“馒头”一般是指不带陷的面食。 专供学子的“太学馒头” 包子爱好者们若想穿越回古代,宋朝绝对是不二之选。南宋都城中甚至有专门的“包子酒店”,除了各色肉包之外,还售卖“灌浆馒头”,大约就是今日的灌汤包。《梦梁录》里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包子的各式花色品种,光看名字就让人食指大动。 那边的细馅大包子刚热气腾腾地出炉,这边的水晶包儿已蒸得晶莹剔透,整整齐齐地端上桌来。鹅鸭包儿和羊肉馒头发得白白胖胖,肉汁浸润的松软面皮简直是人间美味。虾鱼包儿和蟹肉包儿就精致些,一咬开便鲜甜四溢,让人停不下嘴。想吃得清淡一点,可以挑笋丝馒头或是菠菜果子馒头。甜入心扉的糖馅和枣栗馅包子则是小朋友的最爱。 宋朝或许也是包子地位最显赫的一个朝代。据《燕翼贻谋录》记载,在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十分欢喜,用包子赏赐臣下。但这可不是普通的包子,内里包的满满都是“金珠”。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大概找不出比这更名贵的包子了。 当然,这种包子只能看不能吃,对于吃货而言,当时流行的“太学馒头”或许更具吸引力。两宋的太学设有专门的厨房,为学子们供应膳食。《上庠录》中云:“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而馒头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转送亲识。”小小一只包子竟能成为郑而重之的馈赠佳品,不知道是何等的美味。廷试过后,皇帝往往也会赏赐士人们“太学馒头一枚,羊肉泡饭一盏”,可见太学馒头地位之尊崇。 可惜的是,太学馒头的具体做法并未流传下来。幸好岳飞之孙岳珂留下了《馒头》诗一首,令千载之后的我们得以追想其风华: 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扰传笋旋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抓壶。 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 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包子的种类愈加纷繁。各种肉类、蔬菜皆可入馅,还有以菊花、玫瑰做成的甜馅包子。于是在馅料上已经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后,人们便开始在包子皮上动心思。 清代有一味独特的“豆腐皮包子”,曾是宫廷御膳,据说是用木耳、金针、香菇等食材精心调成馅料,以极薄的豆腐皮包好,再加麻油上笼蒸成。清廷贵族吃惯了油腻的大鱼大肉,大概都很喜欢这样清爽又新鲜的做法。《红楼梦》中,宝玉在早膳吃到一碟豆腐皮包子,还视为稀罕之物,特特命人送回屋里,留给晴雯吃,不想却被李嬷嬷吃了去,还闹出了好一阵风波,可见包子的力量,实在是不容小觑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