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古琴如何能真正修身与养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七弦古琴网微信平台 佚名 参加讨论

    文/佚名
    怎样才能达到真正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确立如下几个观念:
    1 敬琴
    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愿意把古琴视为仅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件。他们认为古琴是道,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而必须加以崇拜的有灵性的乐器。古琴是良师益友,是自己终生的亲人和朋友。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面对古琴就像面对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的先人对话,感受古代先人的心灵和丰彩,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弹琴时不能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要正襟危坐,要专心致志,要时刻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恭敬。古人的琴学理论中就有“十不弹”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些有着较强的时代性,已不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但体现出的对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却是作为修身养性和养生所需要的。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唐代、宋代、明代的古琴,却鲜有其他的乐器呢?这首先就是由于爱琴人把古琴视为珍宝。我们今天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观念。不敬不信,怎么能达到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
    2 静心
    心情平静是健康的源泉。《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指出:“内无思想之急,以舔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畅;安然自得,便会延年益寿。如果每天都想着得奖,想着成名,想着发财,那么,伴随你的必然是焦虑和苦恼,怎么可能养生呢?
    古琴由于其结构的原因,音量较小。有人把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乐器。其实,这正是古琴的优点和强项。音量小则要求环境安静。天籁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静下来。因此,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的听琴或抚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嚣中找到一片纯洁的净土,即修身,又养生。尚若弹奏的是音量很大的乐器,不仅同室之人受到干扰,就是左右邻居也受到影响,自己的心也很难安静。所以有人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在古代文人阶层中,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文房四艺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许正由于古琴独特的“悦心”效果,其生命力历经3000年依然沿续着,并且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静心,还包括要虚心学习,认真理解琴曲的含意。古琴是标题音乐,每一首琴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含意。在琴谱中,每首琴曲前都有一段题解,说明这首琴曲的来龙去脉,曲意内容和弹奏特点。因此,抚琴者或听琴人都应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琴曲的内涵,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
    
    古琴
    3 清欲
    何为清欲?即清心寡欲之意,修淡泊之心。作为业余琴人来说,弹琴为悦已,不争名、不求利,不为考级和比赛焦虑,也不为排名前后而不悦。偶为表演不求佯狂之动作,哗众取宠;也不强求服装之新颖,以戏剧效果悦人。所弹琴曲不必贪多,但要弹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精雕细刻,反复揣摩,认真体会古曲之深意。不可随意改编,不能以好弹好听为宗旨。 有人反对“琴者禁也”的说法,认为禁锢了人的思想。我却觉得这还是必要的。弹琴人修身养性,即应格除损人利己轻狂虚假之风。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这正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养性基础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4 持恒
    恒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点是每一条弦上都有许多音阶,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弹出来构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记曲子就有一定难度。同时,一些指法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弹出效果。因此须要下功夫,须要持之以衡的坚持。一般来说,坚持半年,即可入门;坚持一年,初见成效;坚持终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5 和谐
    心与琴和,弦与指和,音与律和。琴和才出妙音,音和才能动人心魄。以和为贵,对亲人,对朋友,对邻居,对同事,对一切无恶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谐相处。对外和还要对内和,不刁难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纵自己,必求心态平和。心和则琴和,琴和促心和。
    总之,在学习古琴,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既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能达到养生健体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古琴爱好者的行列,让中国这个最具传统文化特点的乐器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让这个优秀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