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天韵社曲谱》百年后终“回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光明网 苏雁、陈敏 参加讨论

    ●《天韵社曲谱》是继叶堂《纳书楹曲谱》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昆曲清宫谱
    ●印本不多,存世甚少,现今存世之本尤其珍贵
    ●昆曲清工“无锡唱口”传承有望
    
    历经百年终“回家”的无锡《天韵社曲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光明日报无锡3月14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陈敏)日前,无锡曲家百年前编纂的一套《天韵社曲谱》由海外老人孙玄龄从国外送回到了无锡天韵社。该消息引起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的关注,“曲谱是昆曲传承的重要载体,《天韵社曲谱》的‘回归’为无锡昆曲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对昆曲清工‘无锡唱口’的传承带来新的希望”。
    “《天韵社曲谱》是继叶堂《纳书楹曲谱》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昆曲清宫谱。”周秦介绍,昆曲艺术分戏工和清工两个系统,前者重场上搬演,要取悦观众;后者则重抒情言志,严究声律规范,是“更纯粹”的昆曲艺术。与此相对应,有戏宫谱和清宫谱两种曲谱。目前存世以戏宫谱居多,如《遏云阁》《六也》《大全》以及近世流传极广的《粟庐》《振飞》等。而清宫谱极少,著名的仅乾隆年间叶堂编纂的《纳书楹曲谱》一部。从这个角度说,《天韵社曲谱》的“回归”具有不同凡响的学术意义。
    “天韵社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工唱曲社代表,而‘无锡唱口’是昆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韵社现任社长陈倩告诉记者,天韵社上承魏良遗韵,下启“无锡唱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昆曲曲师吴畹卿、杨荫浏、曹安和等名家曾造就“船过梁溪莫唱曲”的无锡昆曲辉煌,后因种种历史原因,天韵社没落、“无锡唱口”失传,而《天韵社曲谱》也下落不明。
    据中国昆曲博物馆馆长助理浦海涅考证,《天韵社曲谱》是时任天韵社社长吴畹卿交予杨荫浏的,原本为手抄版,至于其来源,史料不足,无从考证。后杨刻板油印100部,赠天韵社曲友供拍曲用。因印本不多,存世甚少,现今存世之本尤其珍贵。“我所知道的有三套,一套在傅惜华先生‘碧蕖馆’藏书中,上海某图书馆中亦传有一套,第三套则在南京某曲友处。”
    “遗憾的是,作为该曲谱发源地的无锡却一直没有。”陈倩告诉记者,2013年年底,在当地昆曲爱好者的推动下,无锡天韵社复社,开始在民间寻找“无锡唱口”传人。后来,她接触到了曾跟曹安和学过昆曲的孙玄龄,曹安和去世后将曲谱传给了他。后来,孙玄龄东渡日本执教多年,曲谱也跟着几度迁徙。现古稀之年的孙老先生已居国外多年,听到天韵社复社,他主动提出物归原主。
    “回家”的这套《天韵社曲谱》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分两小卷,封面为暗红色,上有“辛酉九秋”“惭鸥署检”字样,里面收录《牡丹亭》《长生殿》等折子戏一百二十出。部分曲文旁还有红笔做的特殊符号标注。浦海涅告诉记者,自、从、巳、吴、△、戈、口、闭八声特殊符号是用来标识字音的归韵收音,方便昆曲学习和演唱,是天韵社所独创。俞平伯曾这样评价:“此八种符号,若唱者略加注意,已足尽分别之言,若再多加符号,分别固不难,更细,恐唱者未易速记耳。”
    “有了曲谱,就能按歌。”陈倩兴奋地表示,社里唱昆曲用的都是零散的清宫谱,现在有了自己的《天韵社曲谱》和八声归韵符号,天韵社断了的“根”又接上了。目前,她也在考虑和一些昆曲研究机构合作出版该曲谱,让更多民间昆曲爱好者能看到,再加上逐渐扩大的天韵社社友的数量,也许有一天真能恢复当年昆曲“无锡唱口”的辉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