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光社 古代诗文多用比兴,表达哲学思考的时候也“比比”皆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比喻深婉的情思和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读者易明了,甚至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取多方面的感悟和共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认为水是“五行”之首,润泽万物滋养生命的第一要素,有为人熟知的性状和运动变化特点。水有百态,某个方面若与人的情志、认知、感悟契合,就能促发相应的情思和联想。所以古代诗文中常见以水比喻不足奇。 黄河之水天上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宥坐》中有个故事,由孔子出面列举了诸多以水比喻的道德理想: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洁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此即所谓水之“九德”: 故事中孔子所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旨类同;此所谓“德”,兼容儒道(称“德”称“善”,赞“无为”赞“不争”)的思想理念。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说水的流淌无论何时何地都往下行,就像世事中的义理一样必然如此、理当遵循。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道”的涵容无限丰富、不可穷尽;万物之本然及其自然而然演化永不停步,若川流汩不断。人们对蕴含其中“道”的体认和阐发没有止境。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其“勇”表现为只要有可能、有需要,就立即响应,犹如奔逸的水流遇到缺口,哪怕面临百仞深谷也无会所畏惧地投入其中。 “主量必平,似法。”水静则平,喻执掌衡量和判断事理之“法”必须公平。 “盈不求概,似正。”以水满自溢无须借助“概”这样刮平斗斛的工具一样,喻已然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正”。 “淖约微达,似察。”以水的浸润普遍透彻,喻明察秋毫、无处不到。 “以出以入,以就洁鲜,似善化。”说化育人心,如水的来回出入、反复淘溉,能使濯洗之物纯净亮洁一般。“善化”就是善于教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说江河即令万般曲折也必向东流,如同拥有目标坚定的意志。 “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九种比方,皆属人的精神品格追求和社会道德规范。 《哀公》篇荀子还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名言,用水比拟的民众是决定君主成败、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 《论语·子罕》记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字面上不露“水”字,但句中的“斯”即“这”,就指的是水流。孔子面对远逝的江河感言:时光的消逝犹如水流一样昼夜不停。大抵是事功未就,有生之年理想难以实现的慨叹。 以上比喻都属社会政治理想境界和思想追求的展示,以及一己的人生感慨。 从另一角度看,“孔子见东流之水必观”也是古代大哲敏锐观察事物,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体现。《老子》十六章明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致虚极,守静笃”指让心灵达于清虚宁静之极致,得以大幅度提升精神境界和思维活力。“虚”是涤除杂念和成见的虚怀若谷,“虚”则灵动,有巨大涵容,令思维有充分活动空间,最富生机和创造力。“静”则宁静从容,能排除干扰,冷静地审视事物现象。“观复”点明的是,观察了解能在事物周而复始的运作中得到印证的客观规律。通过观察与思考,睿智的哲人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现象中可以对本质规律有所发现和感悟,从中获得启示。 再回到“水”之喻上来。圣贤很早就这样精妙绝伦的比况,既宣示了某种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理念,也体现出表述哲学思考的艺术性。当然,文人情思丰富,笔下“水”之喻更是多彩多姿。 水清澈可比纯美、澄明可为鉴照、虚柔可喻温婉,洁净能濯涤污垢,或涓涓细流、涟漪轻泛,或洪波涌起、川流不息……可心若止水,也可心潮澎湃;能化作及时的春雨,也可以是如泣的秋霖;能隐于幽谷深潭,也能成百丈悬瀑,抑或汩汩甘泉…… “柔情似水”、“澹泊如水”、“月光如水”、“似水流年”……,都可以成为恰当的妙喻。儿女柔情、志趣淡泊,月光、岁月的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在某一方面与水的特征相通,经过文学语言的提示,欣赏者引起审美联想。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经乱离后天因流夜郎忆旧游抒怀赠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红楼梦》中宝玉所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可以比拟柔韧绵长的情思、滂沱的眼泪、簌簌飘坠的落叶: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柔情似水”与庾信《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铭》的“北风吹旐,秋霖泣军”和顾况《游子吟》的“客堂无丝竹,落叶如秋霖”; 能形容天如水同为碧色:如“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天如水夜云轻”(温庭筠《瑶琴怨》);也能喻岁月流逝而愁怨不尽,如杜甫《雨诗》的“郁郁流年度”和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末尾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代文论经典《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以“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比喻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定势》中的“如机发矢直,涧回湍曲,自然之趣也……譬激水不漪,槁木无荫,自然之势也”则是事物(此处指文辞)运作、展示的自然态势。 有水组合语词,其性状与他物的关系也构成某种特定意涵:如“水滴石穿”意谓看似柔弱者以锲而不舍的努力,克服了想象中几乎不能克服的困难而终获成功;“水火不容”指双方尖锐对立、矛盾激化,不存在调和化解与相互借助的可能性;“萍水相逢”是不期而遇,难以久长的相与会合;“水涨船高”是谓随着相关因素支持力度的提升,事物增长的势头更大、更猛……在古代社会有这样习俗:百姓送别任满辞行的地方官,若在门前的案几上摆放一碗水、一面镜子:就是以“清如水,明若镜”喻其清正廉明,深受民众爱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