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青年学者张德付所著《常礼述要》,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从商末至东汉,容礼绵绵不绝,传习了千余年。其后断绝,学者遂误以为容礼家“不知经,但能盘辟为容”。“不知经”,或有之。若谓容礼家“但能盘辟为容”则未必。从文献上,我们并不能得到直接的文本证据来证明有容礼心法。但笔者在践习容礼过程中,一日忽有所悟,乃征诸经典,发现沉霾已久的容礼精义。 孔子及弟子的容仪(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国人的思维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已深入脑根。如对身体,或廓达地以为不过“臭皮囊”而已,或谨慎地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西人因谓儒家视身体为“神圣的容器”)。然而,即便是儒者,恐怕也不免以“臭皮囊”视之,而这种观念明显背离了儒家的思想。这样一种背离值得反思。 学者常说道家性命兼修,性指心性(精神)层面,命指气命(生理或肉体)层面。这样说似乎是暗指其他两家修行方法不无偏颇。佛家且不论,即就儒家而言,如果我们重塑儒门对身体的看法,恐怕也很难想象,在如此珍视身体的思想体系中,儒家会对此肉身不加以修持。因此修身第一义,实在是此肉身的修养。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康公一段话,是对容礼(威仪)的精辟论述。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学者一般比较重视“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一句,以与后来儒家的天命、中庸等观念联系起来进行思想史的考察。其实,学者忽略的次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前句可看作是天命论,次句则可生发出儒门恢宏而阔大的功夫论(以礼修身)。最后一句,则是功夫修养的效验,贾谊《礼容语》正是其绝佳的注脚。 又《礼运》云: 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乐记》谓礼乐之作用在于: 使耳目口鼻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讲信修睦、肌肤筋骸,分别属于心性、生理两个层面。耳目口鼻、心知亦然。此岂非礼为性命兼修之学的明证?故所谓大端,心也、身也。此中隐含先秦儒家修行功夫之要钥,而后儒鲜能达其意。故至今误会容礼学,或以为不过小学,或以为徒外在的威仪,而不知其背后实有心法存焉。 在此,我们也很容易窥破容礼的制作不过是本诸人体的生理结构:身心、九窍十二节、五官百骸。容礼的表现也不过为关节的运转、官能的指使。古之圣王根据人体的特征,制作了容礼,后人遵行之,自然也就能涵养其身(心),即所谓“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作者小传: 张德付,字子闵,号继周者。安徽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中华礼乐的研习与复兴,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学尤有独到之见。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