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思捷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宋。僧惠洪《秋千》)”,春日中的美女秋千图最为生动、养眼。荡秋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秋千“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宋。高承《事物纪原》)”即认为秋千本是北方戎狄民族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这一做法带到中原,后来又逐渐南传并演变成一种游戏用具。 秋千图 唐勇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约到了汉武帝时期,秋千在宫廷得到发展,唐人高无际曾在他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并序》中说:“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表明秋千盛行之因有汉武帝希望借此能够千秋万代,长命百岁。而南北朝时期,秋千已经成为春日中的重要活动,对此,《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的这两句诗反映出秋千在唐代的兴盛。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李清照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女子对荡秋千这项娱乐活动的喜爱。不仅如此,追求精致生活的宋代人还发明出“水秋千”的新花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水秋千表演于清明前后汴京新郑门外的金明池,届时,皇宫大臣、黎民百姓都会竞相观看。人们会在船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者登上秋千随着鼓乐奋力荡起,直到与秋千架相平时,人便脱手离开秋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跃入水中,如此惊险刺激的表演让人过目难忘。 元朝,大都城内,“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元杂剧中也多有关于荡秋千的描写。到了明朝,清明节已有“秋千节”的称呼,可见秋千的受重视程度。 不难发现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秋千是属于女子的。“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李山甫《寒食二首》)”;“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之中,总是女子与秋千相伴。女子爱秋千,因为“秋千是女人做梦的地方”,随着秋千越荡越高,也就越发的没有了束缚。她们在飘忽不定的秋千上任自己的思绪奔向飘忽不定的未来或飞回已然逝去的青春。男子爱秋千上的女子,女子婀娜的身姿、飞舞的裙摆和兴奋的欢叫都让有着雍容闲情的男子感到赏心悦目,甚至想入非非。于是秋千在作为一项能在春日中强筋劲骨的民俗活动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段段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佳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