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五夜漏声催晓箭——汉“中阳”滴漏报时铜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考古汇公众号 王永红 参加讨论

    文/王永红
    汉河平二年“中阳”滴漏报时铜壶,高48.3厘米,直径19.2厘米1976年内蒙古杭锦旗出土,壶身呈圆筒形,下有3个蹄形足。接近器底处有一出水管,上有双层提梁。在壶盖和双层提梁的当中有上下对称的3个长方孔,用以安插并扶直浮箭。此壶内底铸“千章”二字(有专家认为是“干章”),壶身外面有刻铭:“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造。”在第二层梁上并加刻“中阳铜漏”4字。由此可知这件青铜漏壶原在千章,后归中阳。西汉时,它们同为西河郡(今山西西北与内蒙古交界一带)管辖的县。
    
    汉河平二年“中阳”滴漏报时铜壶
    古代没有钟表,人们却已懂得计时。周代已有计时官吏—挈壶氏,他管理的挈壶,便是一种带有提梁的计时器。但这种计时器的结构和使用情况,在《周礼》或同一类的古籍中尚不见具体的说明。根据史书记载,至迟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计时器,并且建立了报时制度。这种计时器,由漏水壶和漏箭两部分组成,通称为“漏”,漏箭上有刻度,表明昼夜时间,也称刻漏。因为漏的形状,最初似壶,又称漏壶,又因为漏多用青铜制,也称青铜壶。
    
    汉河平二年“中阳”滴漏报时铜壶
    漏的计时,以壶孔不断向外滴水,壶内蓄水减少情况为准,所以也称为滴漏。依据壶内浮箭的下降,读出箭上的刻度便知当时的时间,又可复称青铜滴漏壶。但当壶中盛满水时,因压力大而滴漏快;水量减少水压降低后,滴漏的速度又变慢,这对测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代曾对出水管口加以控制。陕西兴平出土的青铜漏壶内壁上有直径约4厘米的不规则圆形云母片,就是用于调节流量的。虽然如此,如何使漏壶中的水位和水压保持均衡,在汉代尚未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这时的漏壶对其校准设备如圭表和日晷存在着相当大的依赖性。
    
    漏壶图
    汉代滴漏报时已有制度。夜漏尽,指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这种刻漏而鸣鼓鸣钟的方式,自汉代以后历代循行。“玉漏银壶且莫催”、“五夜漏声催晓箭”、“金炉香烬漏声残”,漏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借以抒发胸臆的对象。在他们的笔下,漏声能让人感慨时间的飞逝,美好时光的短暂,丝丝惆怅,声声沉重。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