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风) 今人相聚开玩笑,喜欢给人起外号,外号有好也有坏,在中国古代皇帝也有外号,就是谥号。 古代皇帝在位时乾纲独断,“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皇帝,就是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他的领土,人民都是他的臣子。在这样的人面前,普通人连大声呼吸都不敢,更别说给他取“外号”了。但臣子还是有一个机会,就是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给他上“谥号”,而谥号有好有坏,给予的标准是他生前的功业德行。在位时开疆拓土、攘除四夷,则谥号为“武”,如汉武帝;在位时轻徭薄赋、生聚教训,则谥为“文”,如汉文帝;生前明察英断则谥为“明”,如汉明帝;生前行事错乱神人共愤则谥为“灵”,如楚灵王、汉灵帝,都是些不着调的皇帝;生前广大祖先基业则谥为“宣”,如汉宣帝;生前软弱可欺则谥为“惠”,如汉惠帝一直被母亲吕后压制;生前有志不遂则谥为“哀”,如汉哀帝,本想积极铲除外戚王家的势力,不料突然挂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秦穆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有两个人需要特别说明,一个是秦穆公,所谓的春秋五霸之一,本来谥号是“缪”,行事悖乱的意思。因为他遗嘱将辅佐他打天下的170多人殉葬,其中包括很多贤臣,如奄息、仲行、针虎等。《诗经?国风?秦风?黄鸟》有两句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就是悼念他们,意思是说“如果可以换回他们的命,即使牺牲一百个人也愿意”。后来可能因为秦穆公的功业,而且“穆”、“缪”古字音近,才将“缪”字讹误成“穆”,最后才得以穆公留名青史,但“缪”的恶谥一直被后人唠叨。另一个就是赵武灵王,以在中学历史课本里胡服骑射出名,之所以谥号为武、灵两个字,是因为这个人有功有过,既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开疆拓土,功业近于周武王;后来在安排继嗣之君却又糊涂昏庸,最后落得饿死沙丘的悲惨下场,行事近于吊死的楚灵王。因而好坏兼谥,最后成为赵武灵王。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问,谥号起源于何时呢?现在看来,谥号可能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制度,殷商时期似乎就有,如太甲等。可以十分确定的是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尚书》里就那么记载。但是谥号也一度中断,就是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成体统,因而下令废除这个传统,改行“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等等以至万世”的制度,幸好秦朝二世而亡,要不然恐怕今天会是二百世皇帝某某年。正因为始皇帝的改革,我们今天看不到他的谥号。 本文为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