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莲花与君子:莲花池畔成长起来的大儒周敦颐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沈阳日报 黎平 参加讨论

    文/黎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宋朝周敦颐为莲花代言,把莲花的品牌树立了起来,也把君子的形象树立了起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某一种植物表现出特别的爱好,长大了总爱拿它来言志,这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5岁丧父,8岁时,随母亲投靠衡阳的舅舅郑向。一直在外为官的郑向很赏识这个仁孝聪颖的外甥,见他喜欢莲花,就在衡阳老家建了一座亭子,挖了一方池塘,种上满池的莲花,让周敦颐在此间读书。
    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环境,衡阳是莲花之乡,一到盛夏,红红白白的莲花在水面绽放,尤其是夏夜,清香散发,如朱自清所绘:像碧空里的星星。周敦颐读书其间,能无所思乎?能无所悟乎?
    因此,周敦颐对于君子人格的界定,对于莲花与儒家品质的关联,就是从这小小一池莲花开始的,并由此出发,走向中国哲学的巅峰。
    周敦颐说,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又不显得妖艳。莲花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连也不枝节,香气传播起来更加清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说来说去,周敦颐就是敬仰莲花的独立“花格”,从而发展到君子的独立人格。君子的独立人格就是,不受污浊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清白,但又没有媚色。做人有底线有原则,不斤斤计较,少牵连,不生枝节,远远赞赏可以,亵玩狎弄就别想。
    周敦颐的人格基本上就在舅舅家的荷塘边完成了。中国人从牡丹到莲花的人格转变,也在这里完成了。南方花系由此取代北方花系,成为中国的君子花系。
    周敦颐实现的君子“代言花”的转变,和当时的政治地域有很大关系。李唐时期,疆域开阔,长安、洛阳都是大唐两都,尤其是东都洛阳,盛产牡丹,世人自然以牡丹为上;而到南宋,疆域日蹙,大宋政权局限在淮河南岸,不可能再以北边的牡丹为寄托偶像,占地理之便的莲花自然进入文人雅士的视野。但还得有个带头的人出来高呼,换“代言花”,周敦颐便是这个人。
    周敦颐完成了这一个转变的使命,他自己也严格按照莲花的品格来要求自己。后来,他在舅舅的推荐下,担任地方官员,从来不追求本分以外的物质享受,也不为个人名利汲汲跑动,薪水经常用来接济更穷困的人,正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做人干脆,内心不纠结,行事不纠缠,人格因此像荷花的清香一样散发得很远。
    对于莲花的人格思考,也是中国士大夫加强内心品格塑造的一个明证,讲究“中通外直”,从而“香远益清”,人格从内修到传播,揭开理学人格论的帷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