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关于《弟子规》不得不说的三件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颜子学苑 尹士栋 参加讨论

    文/尹士栋
    《弟子规》是什么?它脱胎于《训蒙文》,千字出头,用于启蒙,谈的是行为规范,也可用于识字,如此而已。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学《弟子规》,有很多公司在学《弟子规》,有很多机构在推动《弟子规》学习,甚至有的监狱也在组织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与其它经典相比,《弟子规》受到了高得多的关注,超过了《论语》,超过了《诗经》。
    当年孔子曾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如今,《弟子规》已经风行,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所以不可不察。其中的问题如不加以澄清,则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应有的困扰。
    一、地位:很经典?很糟烂?
    推《弟子规》的人,往往把《弟子规》抬得很高,甚至主张不必读经典(如《论语》等),因为经典太难,认为只要把《弟子规》学好做好即可。他们常用的说法,叫作“力行《弟子规》”。
    但我认为,《弟子规》好,但没有那么好。国学的根本在经典。从经典可以生出《弟子规》,从《弟子规》却生不出经典。比如说,《弟子规》中的有些语句是根据《礼记》中的文句编成的,可以说从《礼记》生出了《弟子规》,但从《弟子规》生不出《礼记》来。这是没有疑问的。得《弟子规》而舍经典,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我都不能支持。“为往圣继绝学”虽然困难,但这属于务本之学,是必须做的。
    
    弟子规 圣人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对《弟子规》。反对的人中,有的读过,有的没怎么读过,但都持反对意见。有人还把《弟子规》说得很烂。我愿与这样的朋友,针对《弟子规》中的语句,逐条讨论。我可以证明,《弟子规》不烂。虽然文采不太好,辞藻不够雅洁,但《弟子规》不烂。
    有人指责《弟子规》包含封建奴化教育,我也不赞同。年轻点的时候,我常强调对父母要孝“敬”。现在,我已经明白为什么要强调孝“顺”了。悖逆和顶撞父母的,谈不上孝。再说,《弟子规》已经吸纳了《孝经》谏诤章的内容,包含了“事父母几谏”的意思,已经取得了义理上的平衡。
    二、性质:儒家的?佛家的?
    现在,还有不少人对《弟子规》的学术归属不太清楚。有人认为是儒家的,有人认为是佛家的。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按照我国的《教育法》,教育与宗教是分离的,不能在学校教授宗教经典。如果《弟子规》属于佛家,它就不能进入学校课堂了。但《弟子规》是纯正的儒家经典,这没有问题。我曾撰近万字长文,搜集了丰富的资料,从总纲、经典依据、话语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弟子规》的学术归属,认定《弟子规》为儒家之作无疑。
    问题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很多人误以为《弟子规》是佛家的经典呢?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都不成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学升温直到现在,推动《弟子规》学习的,主要是佛教界人士。于是,在书籍编印、注释翻译、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佛教色彩。但这不会改变《弟子规》的学术性质。
    
    功夫到 滞塞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版本:底本是什么?
    我们读古书,不能不重视版本。或者说,学国学一定要选择善本。不知版本所据,就是学而无本。孔子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如果治学无本,又何谈收获呢?目前流通的《弟子规》的读物,无论是公开出版的,还是内部印行的,大多是互相抄来抄去,不知所本。
    我搜集了十余种不同版本的《弟子规》和《训蒙文》。通过比对这些不同时期的版本,我发现《弟子规》的早期版本和后期定本有一些区别,其中存在着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整体上看,应当说《弟子规》是脱胎于《训蒙文》,大成于删订者贾存仁,而定稿于清朝中后期多位儒者之手。关于早期版本与后期定本的区别,我常举的例子是“后有急,借不难”,《训蒙文》也是这样写的,而后期定本多用“人借物,有勿悭”。这大概是先儒以为此语过于俚俗,又没有表达新的意思,于是加以修改的。这样的修改,至迟到清末已经完成。民国期间有大量的绘图版《弟子规》印行,但在文字上只是承袭某个版本,并没有新的贡献。
    据我所见诸本,《弟子规》的最善本当属清光绪辛丑(1901年)的听雨堂本,它是由山东胶州知州张承燮主持雕印的,是其东听雨堂刊刻群书中的一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