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馆 辩证法是个有趣的方法论。不仅西方有,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是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则。 从这种事物之间的辩证法延伸开来,我们就有行为上的辩证法。有时候要达到某种目的,用直接的手段不容易达到;反其道而行之,或许能有一线生机。《小窗幽记》里面就写道:“善默即是能语,用晦即是处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这就是辩证的规律。 善默即是能语 用晦即是处明 混俗即是藏身 安心即是适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善默即是能语 对着高明的人,如果要表现自己有智慧,说两句就行了。但许多人偏偏喜欢长篇大论,结果越说越错。保持缄默,有时反而成了最出众的“口才”。 保持缄默最出名的人物,莫于钱钟书先生。因为他的字就叫“默存”。可是谁都知道,钱先生的口才一流。从少年时代开始成名,他就一路高歌、纵论古今,也因此遭人妒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运动,他却懂得用沉默去应对:无论谁来叫他出版书籍、发表意见,“他只是微笑,总不点头。”结果在时代的凄风冷雨之中,他和妻子得以度过难关。 熬过文革的钱钟书,重新出书、演讲,寻得了晚年难得的安谧。沉默的人,比爱说话的人说话的时间更长,也说出了更多的话。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保持缄默 有时反而成了最出众的“口才”(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用晦即是处明 “用晦”出自《易经明夷卦》:“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人要想像太阳一样放出光热,先要隐藏、培育自己的能量。换个词语来说,这叫“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那是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外交政策。当时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大好势头,因此不能像美国一样大张旗鼓地扩张势力。苏联的教训就历历如在目前。现在的美国同样如此。因为爱出风头,山姆大叔在中东等地区已经尝尽苦头。反观中国的实力却在稳步攀升,成立亚投行、发展一带一路,都让中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巧所辟也。”中国人的处事智慧,正在于此。 藏明于内 乃得明也 显明于外 巧所辟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混俗即是藏身 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最高明的隐藏,是与世同流,却不合污。 传说中国最有智慧的人,叫东方朔。而东方朔最大的智慧,在于能够隐身于朝廷。没事的时候,他会跟汉武帝说说笑话,混个眼熟;与大臣们相亲相爱,人畜不害。结果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一批又一批地换掉了,他还安然无恙。等到发生大事,比如谏建上林苑,他又显得一身正气。最后他也算得到了善终。 混俗的目的是要让人觉得自己不外如是,这样才算安全。然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真正大雅之士,从来都不怕任何污秽。 小隐隐于林 中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朝(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安心即是适境 人世间一切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于心与境的关系:是追求心安,还是追求外在环境的舒适,几乎成了决定生命质量的分水岭。 但正如一句俗语所说:“你无法改变世界,那么你就改变自己。”世界这么大,看都看不完;看好自己的心,才是人生快乐的根源。《华严经》里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在心安者看来,这世界云淡风轻,逍遥自在;在心乱者看来,却到处是山穷水尽,前路茫茫。 所谓善默,所谓用晦,所谓混俗,所谓心安,归根结底,都是以静制动。一静到底,可以存身,可以养心,可以功成。那就是辩证的人生。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国馆”微信公众号(ID:guoguan5000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版权归国馆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