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人们依然严格遵循着种种中国特有的礼仪,比如男女的坐相,街坊邻里见面时作揖打拱,相互拜访时的穿着以及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等都有讲究。这些礼仪,连西方人有时候也得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遵循着。晚清男人的坐相,双脚分开,脚掌着地,手放在膝上,即所谓“坐如钟”。 图中的三个男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善庆、醇亲王和李鸿章。 晚清妇女的坐相,双脚必须并拢,双手合放在膝上。 如果按照严格的中国礼仪,西方人拜访清朝官员,应当坐有两三个轿夫抬的轿子去,或是乘当地式样的马车去,而且陪同的仆人要穿长衫和靴子,并头戴饰有流苏的帽子,手捧拜访者的“护片”。在快要到衙门的时候,仆人先赶到前面去向守门人通报主人的到来,并将护片递进去。守门人接过护片之后,便转手交给另一位仆人让后者去通报。拜访者的轿子进了衙门之后,穿过几个院子,在一个紧闭的大门前停下来。拜访者依然坐在由轿夫抬着的轿子上,直到从大门里出来一个仆人,对客人说“请进”。假如主人不想见客,就会借口“不在家”,而让仆人直接对客人说“挡驾”,其原意就是“让马车停下来”。 每当官老爷出巡,跟班们前呼后拥,有抬轿者,有贴身保卫者,有举伞者,跟平民百姓出门截然不同。 假如主人确实愿意见客,关闭的大门就会敞开,轿子就会被抬进宅门和更里层的屏门,一直来到二堂,官员很可能就在那儿等着客人。但假如主人不想对客人表示出太多礼遇的话,屏门也许就会一直关着,这样的话,拜访者就不得不下轿,跟着仆人走进客厅。而主人往往不一定会等在那。所以这扇门的敞开或关闭暗示着主人是否态度友善或怀有敌意。 晚清时老北京的居民也十分注重礼节,街坊平时见面也要作揖打拱。 所有县级以上的衙门都要经过四重门,才能抵达官员居住的那个院落。开在街面上的第一道门称做头门,第二道是仪门,第三个是带有门的大堂,第四个是宅门。再进去就是屏门,紧接着是二堂和被称作“花厅”的客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