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蔺学杰 明清时期,崂山地区的古琴艺术非常繁盛,这里活跃着一群极有影响的古琴家。这里的琴家,不仅有道士,还有即墨和青岛的许多文人雅士,黄孝胥就是其中一位。 黄孝胥和古琴“幽涧泉” 1910年代初期,黄孝胥迁来青岛,住在甘肃路,经商为业。他的生卒年月,并不详知,据推断大约是出生在1890年前后。1949年后,他作为商界的代表,参加过青岛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在《太清宫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月间,昌邑县文生黄恩涛,性好淡静,雅爱山林,善琴棋书画,携琴至崂山太清宫,得遇本宫道士知琴音者庄紫垣,各操一曲,其音清高,在座着无不欢迎,众皆赞扬,可谓处世之高士,出纸索书,留墨迹屏联数幅,盘桓多日,遂拜庄宗枢为师……陈振涛在《崂山道乐初探》一文中,也提到了民国十五年的这次活动,并且更详细的介绍说:此次,庄道士演奏了《山丹花》、《离恨天》等曲,黄演奏了《阳关三叠》。黄孝胥拜庄为师达十年之久。 黄恩涛,字孝胥,是山东昌邑人,他拜师庄紫垣学琴,取道名“友琴”。黄孝胥拜师庄道士,但并未离家做道士。根据传世琴谱看,“崂山派古琴”的传承体系有道俗两支,这两支并非独立,而是不断交汇融合,黄拜师庄道士,就是道俗琴艺交流一个明证。崂山周边的村镇乐队,现在仍然能演奏当年崂山道士们创编的一些乐曲,也是一个明证。 民国初年,青岛是德国殖民地,逊清遗老纷纷来到这片所谓的世外桃源寻求庇护,据说前后共来了100多位。他们中有的人喜好古琴,有的人带来了古代藏琴。他们的到来,为青岛的古琴界增添了一股新活力。 黄孝胥除了擅长古琴外,还擅书法,尤擅隶书。《高密县志》的书名、蔚竹庵的匾额都是他题写的。来青岛的遗老刘廷琛、王垿,都以书法著称。或许是因为书法的关系,黄孝胥与他们都有往还。 现存青岛市博物馆的一张古琴记录了他们的友谊。古琴名为“幽涧泉”,仲尼式。在对博物馆的古琴进行整理修复时,我详细查看了这张琴。琴体黑色、局部有蛇腹断纹,腹内刻楷书款“成化二年”,琴额镶青白玉,残存的蚕丝琴弦已老化断掉。琴尾承弦处勒痕较深,可见这是一张当年经常用来弹奏的琴。我上弦弹奏,其声音清劲响亮,琴的做工不算上乘,但是声音不错。更为可贵的是,这张琴的琴背满是题跋刻款。这些题跋,为我们展现了青岛现代文人琴家的几个珍贵画面。 最上面的行书题跋是刘廷琛所书,“往读书,匡山爱听泉,谓为天然琴韵,及读太白幽涧泉诗,穆然意远,深会真妙,黄君孝胥善鼓琴,知余好之也,辄操琴登潜楼,为鼓三四操,余每见孝胥抱琴至,则心闻非知音也,聊慰听泉之思,因题之如此”。刘廷琛曾任清末学部副大臣,是一位主张复辟的旧臣。“潜楼”是其斋号,位于湖南路53号。他的题跋记录了他们雅集的场面。邀请黄孝胥家中抚琴雅集的不只有刘廷琛,据说曾任清末礼部尚书的吴郁生也常请黄到家中,三五好友听琴论书,黄弹奏古曲,吴以书法相赠。 龙池左侧隶书“清泉洗心”是王垿所题。王垿号寄叟,曾任清末礼部侍郎,其书法在社会上很有影响,青岛坊间赞其“有匾皆垿书,无腔不学谭”。龙池下是篆书“心远体清,义深德奥,时一思之,可以寄敖(傲)”,这是黄孝胥自题的。“寄傲庐”是黄的斋号,他把自己的斋号巧妙的写在琴上,可见这是他很喜爱的一张琴。 最下面的题款记述了这张古琴的来历,“即墨李宣三君,博雅善琴,知余好之,乃于己巳(1929)年春,以此见惠,式雅音清,良品可贵,爰述数言,以志幸遇。辛未(1931)春黄恩涛”。原来,这张琴是1929年李宣三赠给黄孝胥的,为了纪念赠琴厚谊,黄刻下了这段话。李宣三是即墨收藏家,精于古琴,崂山地区的重要琴谱《琴学管见》就是由他辑订。宝剑赠英雄,古琴惠知音。琴人间赠送古琴,绝对是深情厚谊的象征。李宣三和黄孝胥,同是崂山派的琴人,又都喜好书画,必然是交情深厚。 黄孝胥,一个寓居青岛的儒商、古琴家,他携琴的身影曾留在了崂山的道观、青岛的书斋、即墨的老街。一个人,一张琴,记下了崂山地区琴家间的君子之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琴苑佳话。 转自丨“七弦古琴网”公众号(ID:guqin8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