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古代姓氏浅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光明日报 张淑一 参加讨论

    
    中华姓氏图腾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而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姓氏。中国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妫、姚、好等,皆从“女”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现今的观念,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期,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的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两者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古人有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由于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只能出自想象的祖先——往往是半人半神的人物;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原姓》篇所云“考之于《传》(指《左传》——笔者按),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即是据此而发的议论。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了了,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此后更是以讹传讹了。
    先秦时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周”;再如孔子,姓“子”,氏“孔”。女子亦然,著名的苏妲己,姓“己”,氏“苏”;周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姓“姒”,氏“褒”。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上古的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就都是“姓+名”的称谓形式。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缘,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孔子便出自这一支);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几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到今日,其间具体的姓氏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比如曾见于孔子门徒中的“漆彫”、“壤驷”等姓氏后世都已绝迹,而“呼延”“尉迟”等姓又在某些时代加入了姓氏大军。姓氏为一个文化整体,始终活跃于政治生活、民族关系、心理民俗等方方面面。
    比如,中国历朝都有帝王赐自己的姓氏给功臣宠臣的情况,吴人俞韶为孙策所喜,赐姓为孙;西魏王杰因战功卓著,赐姓宇文氏;唐代罗艺因归顺李渊,赐姓李氏。赐姓其实是帝王用建立拟血缘关系、结成假定意义上的“同姓”的办法,对臣子进行褒奖的一种方式(对叛臣逆臣则以剥夺赐姓进行惩戒),以激励臣子效忠。姓氏在这里与金银玉帛等有形物质本质上相同,成了政治手段的一部分。
    再如,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少数民族姓氏汉化和汉姓少数民族化的现象,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姓氏汉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著名,当时曾一次就将一百四十四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独孤氏改姓刘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其实汉姓少数民族化也不罕见,北周时期蔡、张、周等汉姓改为大利稽氏、叱罗氏、车非氏,宇文泰赐李弼姓徒河氏,赐赵贵姓乙弗氏,赐杨尚希姓普六茹氏,都是汉姓少数民族化的例证。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与汉姓少数民族化丰富了中国的姓氏,而姓氏在这里也成了民族融合的证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