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每日一宝:曾侯乙铜鉴缶 古老的冰箱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曾侯乙铜鉴缶和过滤器
    
    曾侯乙铜鉴缶,战国早期,通高 63.2厘米,边长 62.8—63.4厘米,重168.8公斤
    
    方鉴器耳
    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两套形制、纹饰相同的大型冰酒器具——铜鉴缶,又称“冰鉴”,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现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被誉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冰箱”。
    

鉴缶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方缶置于方鉴正中,组合为一个整体。出土时两套鉴缶并列,上置一勺。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鉴缶的制作可谓匠心独具。它的外面是一个大方鉴,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足承托鉴底,里面中间放着一个方缶(即盛酒器)。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鉴内底上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凸形的弯钩,其中一个弯钩还装有活动插销。当方缶放入鉴内,鉴底的三个弯钩刚好可以套入方尊缶圈足上的三个榫眼内,这时弯钩上的活动插销就自动掉下,卡住尊缶,使之不致移动。
    

冬季储藏冰块供夏季使用的风习,在我国由来已久。当时藏冰的冰室称为“凌阴”,相当于后来的冰窖,建筑构造已经比较科学,可以把冰保存到夏天;夏日专门存冰的器具则叫“冰鉴”,用铜制成,存放食品可以保鲜,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西周时期,王室有专门掌理藏冰和供冰事务的官员——凌人。《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凌人在冬天把冰块储藏到地窖里,到第二年可取出来,在进行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冰鉴供酒。
    

东周时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则出现了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王逸注曰:“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酿,提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凉,又长味,好饮也。” 据《酒经》记载,上古造酒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制作,可见当时的酒相当米酒之类。米酒在高温下最易发酸变质,古人便制作出鉴缶,利用方鉴与方缶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使酒变得清凉可口且不易变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2008人所组成的“缶阵”气势恢宏。用来做道具的乐器——缶阵之缶,其形制和器名,就是巧妙地借用了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青铜容器鉴缶。
    

鉴缶不仅是先秦时期贵族们夏季饮酒的豪华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青铜工艺品。其外表装饰华美,器表通体雕铸精细繁缛的蟠螭纹。它的四角和每一面的正中部都装饰一条曲拱的龙形动物作器耳。口沿上有长方形和曲尺形的镂空纹饰。器盖是镂雕蟠螭纹,甚至四足也铸成了动物的形状。整个鉴缶集浑铸、分铸、焊接制作工艺于一体,说明在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实用角度来讲,都是十分难得的稀世珍品。(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