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籍中常见有“不穀”一词,《古汉语常用字典》释之为:“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谦词”然之,而“不善”则有失准确。 “穀”本是“禾穀”字,今简体作“谷”。“谷”原是“山谷”字,是“穀”的俗体。所谓“俗体”,即民间百姓的用法,是故今之简化字采纳之。 “穀”从“禾”从“殻”。“殻”字读“ke2”,本作“壳”,今亦省做“壳”。“壳”原是“壶”的本字,是指内空可以容物的圆形器皿,后又泛指带有硬壳的物体。由是可知,“穀”本是指禾类作物的籽实。籽实有皮壳,故字从“殻(壳)”作“穀”。 “穀”的植株称“禾”,而以植株结穗的状貌言之,则又有了“稷”、“黍”之别。即穗形紧凑者称之“稷”,而穗形松散状则称之“黍”,或作“秫”。而这“稷”与“黍”的籽实也就是“穀”了。“穀”脱了壳则为米,米粒小者古称“粟”,今则呼之“小米”,而米粒稍大者则称之“梁”。“梁”主要包括今之黄米,穄米以及高粱。 由上可知,“穀”本来是指北方旱地农作物“禾”的籽实。但在后来的使用中“穀”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因为除禾类作物外,其它如小麦、稻子、麻、豆等,其籽实也都有壳。所以“穀”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后来竟成了庄稼(植株)以及粮食(米实)的总称,遂有“五穀”、“六穀”乃至“百穀”之说。 “榖”本是名词,穀米可以食用,遂又转为动词,即有了食用或养育之义。《诗•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以穀我士女。”“穀我士女”即以穀(米实)来养育我族人之义。此“穀”则为名词动用,即是食用或生养的意思。《战国策》:“求百姓饥寒者收穀之”,“收穀”即收而食之或养之。 “穀”又是古代当官者的俸禄,也就是今天的所说“工资”或“薪水”,是故“穀”又有俸禄义。《荀子•王霸》:“穀禄莫厚焉”,“穀禄”即年俸,也就是俸禄。 禾穀之生长,只有在雨水充盈的年份,植株才健壮,其籽实才成熟、饱满,是故“穀”又引申为丰收、成熟或成功、成就之义。《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能穀”即能成功的意思。 《尚书•洪范》:“即富方穀”,“方穀”,即方成,亦是成功之谓。《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方有穀”即方有成,与“方穀”是同义。《鲁颂•有駜》:“君子有穀,詒孙子。”“有穀”即是“方有穀”的简称,是有所成就义。 其实这“有穀”本是指丰收,即籽实成熟、饱满,与古语“有年”、“大有年”是同义。五谷丰登,“载获济济”,“万亿及秭”,是则称之“穀”或“有穀”。而若反之,即年景不好,籽实不登,颗粒无成,那就是“不穀”,即不成之义了。《小雅•蓼莪》:“民莫不穀,我独不卒?”“莫不穀”即莫不成功,别人没有不成的(指赡养父母),而我又岂能养之不终?此之“不穀”即是由禾穀之不成熟,而引申为做事不成义。 了解了以上“穀”、“有穀”以及“不穀”的原义,那么谦称“不穀”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其实它本是说人还年轻、不成熟,有若禾穀之未实,籽粒之未成义。即与后世人们常用的谦称“不才”是一个意思。所以,释“不穀”为“不成熟”或“不成熟的我”显然要比“不善”更为准确。穀有成与不成之别,而无所谓善、恶之分。当然从诗义的角度看,以“不善”作释,也算不上是错,但其与“穀”的字义不搭,是故远矣。 另外,“不穀”是不成熟还可以表明这样的内容,即“不穀”应该是年轻诸侯王的谦称,或是其面对长辈时的用语。而这显然也是以“不善”做释所无法包含的。 “不穀”之所以为诸侯王专用,这应与古人的认知观念有关。即古人是认为:年景的好与坏,籽实的成与否,这不是客观的原因,而是与这一方土地之主人或其掌管者的道德行为有关。具体地说,人主如能对神祗敬畏且精心于政,这样才能得到上苍以及诸神的佑护,否则必然遭到惩罚。而天道失常,就是以天灾的形式来垂象示警,即这本是人祸的原因,是上苍惩罚的结果。由是可知,这“不穀”本应是当时为周天子守土的诸侯王们常用的自责之词,后来才成了他们自谦的专用之语。 总之,“不穀”者,不才也,是不成熟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