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不靠谱·服饰 《甄嬛传》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宫戏里的服饰,早就是网上很多服饰史爱好者吐槽的重点,而且从八几年有了清宫戏开始,其服饰上的很多错误一直沿用到今天。从大方面来讲,其错误主要有两个问题。 其一是时间上的穿越。以很多女性都喜欢的所谓“旗头”当例子。“旗头”,在传统上我们称之为“两把头”,其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在清代乾隆时期,只不过那时候的两把头还都是用女性自己的头发梳成的,形态也比较小。后来渐渐发展,才在头上使用假的头面——北京俗称“大拉翅”,这种假头面的两把头,大概是同治、光绪时期出现的。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头面渐渐做大,上面的装饰也愈发华丽,这才有了我们在清宫戏里经常能见到的那种旗头。所以,在一些设定为康雍时期甚至入关前时期的清宫戏里,出现晚清、民国时期形态的服饰装扮,这就是明显的时间穿越。 其二是服饰的混搭。清代服制大体来说有几套,用非专业的话来讲,大体上有祭祀和典礼穿的,有喜庆时候穿的,有工作的正式场合穿的等等,每套都有自己的规制,一般来说不能混穿。而清宫戏在使用这些服制的时候,经常不分场合随便穿用,并且胡乱搭配。比如清宫戏里的臣子们经常头戴吉服冠(喜庆和普通典礼使用),身披朝服袍(祭祀及重大典礼使用),外面穿着补褂,在官衙办公。这种错误从八几年的清宫戏就开始出现,到现在作为“优良传统”被继承了下来,甚至成了一些清宫剧“服饰考据”的证据。 《康熙帝行乐图》,图中康熙帝穿常服袍褂,戴常服冠,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的穿着,由此可见清代帝王日常服饰的朴素。 清宫戏里太监的三个经典错误:经常穿吉服、四开裾、手持拂尘。 服饰不靠谱的五个细节 细节一·开裾 清代袍服的开裾——北京话说“开气儿”,是有制度要求的。单以男性来讲,从皇太极时期便规定,前后左右四开裾的袍子,只有宗室——即努尔哈赤本人及其亲兄弟的后裔,才有资格使用。一般的臣民只能使用前后二开裾的袍子。而清宫戏里,上到朝廷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是四开裾的,更有甚者,90年代《雍正王朝》里的太监李德全,以及《甄嬛传》里的太监苏培盛,都是一水儿的四开裾,被很多网友吐槽为“落魄皇族进身无果,怒下‘狠手’”。 细节二·腰带 清代男子腰带的颜色也有制度要求。清代宗室系金黄色腰带,俗称为“黄带子”。清代觉罗——努尔哈赤的叔伯及叔伯祖的后裔,系红色腰带,俗称为“红带子”。另有达海——姓觉尔察氏,在皇太极时期完善了满文,被称为“满洲圣人”,赐其子孙系紫色腰带。除此三者之外,一般大臣均以系蓝色腰带为主。而在清宫戏里,皇帝换了日常服装之后,腰带的颜色变花哨了起来,粉的绿的蓝的透明的,不一而足。这要是在清代,估计能配得上“自绝于宗室”的罪名了。 细节三·皇帝与黄色 很多人对皇帝的穿着都是朝服画像或吉服画像中那种全身黄灿灿的印象,而事实上,清代皇帝日常服装以常服为主,其整体颜色朴素,除腰带外基本很少出现黄色。而清宫戏里的皇帝,无论坐朝听政还是处理政务,几乎都是一身明黄,生怕别人认不出自己是皇帝。 细节四·衬衣 清代人穿衣服,一般要在最里面穿一件衬衣,衬衣身长掩足,无开裾。而因为清代人外穿的袍子,男性要么四开裾,要么前后二开裾,女性则要么左右后三开裾,要么只有后开裾,都会有裸露身体的顾虑,在古代礼教里,裸露身体是一种忌讳,故而有穿着衬衣的习惯。反观清宫戏,则大多无视了这一点,戏中女性们经常穿着氅衣,左右开裾很大,露出来各种颜色的裤子,和清代习惯迥然不同。 细节五·侍卫与铠甲 清宫戏里,宫廷侍卫经常穿着甲胄。如《甄嬛传》一开始时,便是一大群八旗侍卫英姿飒爽穿着八旗铠甲站班或随侍。而事实上,剧中的那套按旗分色的八旗甲胄,是一套标准的“阅甲”。换句话说,它是阅兵等仪式时使用的礼仪性甲胄,而并非日常穿着,更不是实战甲胄。宫廷侍卫和大臣们一样,也以穿着常服为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