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不靠谱·语言称谓 根据所处时期不同,清代人口语上的称谓也有变化,还涉及满语和汉语交替的问题。大体来说,入关前,后金宫廷和旗人基本都使用满语、满文。入关后,宫廷第一语言是满语,清初汉族大臣很多也都熟悉满语,如著名汉臣张廷玉,其满语就说得很流利。而到了雍乾之后,汉语才逐渐成为第一语言。 语言称谓不靠谱的四个细节 细节一·皇阿玛 清宫戏中,无论清初还是晚清,皇子、公主们都管皇帝叫“皇阿玛”,这个情况也需讨论。康熙时期的文献里,皇子们称呼康熙一般都是“汗阿玛”(满文han ama的音译)或“皇父”,即保持整体上满语或者汉语的统一性,很少出现一个词组之中满汉兼用的情况。到了嘉庆、道光时期,“罕阿玛”(即汗阿玛)一词还经常出现在档案之中。 细节二·皇帝说什么语言 清代皇帝在朝廷之中,由于大臣们民族属性不同,所以语言也并不统一,其基本规则是“见旗人大臣说满洲话,见汉族大臣说汉话,见蒙古大臣说蒙古话,见其他少数民族尽量说他们的语言(如藏语)”,这种规则基本到了光绪时期还在延续。当然,由于现在掌握满语的人数较少,并且作为一个电视剧来说,语言这点是清宫戏不可能体现的。 细节三·吉祥 不知道从哪部清宫戏开始,“您吉祥”渐成清宫戏代表,甚至有人认为会喊“吉祥”才是满族人。而事实上,这个词在清代很少出现。清代人标准的请安说法,用汉语的时候是“给某某请安”或者“某某,请您的安”。到晚清,旗人请安时则多说吉祥话,如“给某某请安,您吉祥如意,福寿康宁”。而“您吉祥”,根据朱家溍等专家的说法,除了宫中太监之间有时使用外,一般在生活上并不出现。而个别书面记录上出现过的“某某,吉祥”式的记录,这里“吉祥”是对吉祥话的省略,而并非真的口称“吉祥”。 细节四·小主 甄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小主这个称呼在《甄嬛传》里被炒得火热,网上也开始有互称小主甚至自称小主的情况。其实这个词汇见自《宫女谈往录》(注5),书中将珍妃称为“珍小主”。而根据晚清进士商衍瀛的笔录:“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说明所谓的“小主”实际口语有可能为“小主儿”。而综合来分析这个词汇,应该是以“小主子”为基础而演变的一种谄称,特别是有一个儿化音,更凸显了这种称呼并不严肃,甚至并不怎么恭敬(注6)。事实上,根据清宫旧人的回忆,对于皇后的称呼,有“主子娘娘”“皇后主子”等等,而对于妃嫔们的大体称呼,名位较高的则称为“某妃主子”、名位较低的则直接称呼为“某贵人”。如晚清、民国时期宫廷的太监和宫女就称呼瑾妃为“瑾主子”“瑾主妃”等等。 注 注1:清代八旗制度下,各旗下均分为满洲、蒙古、汉军,《甄嬛传》可能是以“汉军旗”作为基点,把称呼混淆了。 注2:满语hala,可以大致理解为汉族的“姓”,体现血缘。生活中,这种习惯都是不存在的。 注3:满语mukvn,大致理解为汉族的“氏”,体现血缘之下的具体支系。 注4:见《故宫退食录》,作者朱家溍,著名文物学家和清史学家。 注5:《宫女谈往录》,作者金易,原名王锡,1917年生人。其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与老宫女“荣儿”为街坊,听她谈过很多宫中的故事。四十年后,作者才在自己的回忆下记录出此书。一般认为这部书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是很多细节由于时间的推移以及记忆的模糊,其准确性有待商榷。 注6:根据北京语言的特点,儿化音一般不用于正式场合,更不用于尊敬类的称呼。正好比太监不敢称呼皇后为“娘娘儿”,如果“小主”的词源真的是“小主儿”,应该也不是一个严肃的称呼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