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如何与“机遇”和“知遇”相遇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兆贵 参加讨论

    文/王兆贵
    机遇与知遇,粗看差不离,均属可遇不可求范畴,皆为偶然的客观因素。细究起来也有区别,机遇靠抓,知遇靠碰。
    
    如何与“机遇”和“知遇”相遇(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机遇泛指有利的时机和舞台,通常被理解为时运。其实,仅有时机和舞台还不够,人的因素不可忽略,知遇往往是成就人才的关键一环。古人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天时、地利、人和均占,才是完备的机遇。人才所以能经世致用,都离不开这三大要素。古人为什么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呢?因为“人和”乃人心所向,决定大业的成败。若能得遇众望所归的领袖,并被其赏识和重用,对于贤能之士来说,那就是知遇之荣了。如此说来,机遇和知遇,抓中有碰,碰中有抓,若能兼而得之,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前程。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之说所以为人津津乐道,妙谛也在于此。
    诸葛亮避乱荆襄,高卧隆中,并非像他在《前出师表》中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暂借南阳之利,躬耕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王猛宁肯身困泥途,也不慕一时荣华而随桓温南下,继续隐居读书,为的也是等待更能施展抱负的机遇。他们后来,一个被刘备雇请,一个为苻坚所用,各自成就了一番大业,均被后世传为佳话。
    机遇与知遇两全,看来是美谈,得来却并非纯属因缘巧合。这世上,人人都想抓住机遇,个个希望遭逢知遇,但这机遇爱不爱你,知遇敲不敲你的门,就另当别论了。机遇也好,知遇也好,需要客观促成,更需主观努力。正如巴斯德所云,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唐代诗人高适,虽说生于官宦之家,但因家道中落,年轻轻的就备受穷困所累。可他穷且弥坚,不堕青云之志,不沉沦,不颓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学问和剑术日益精进。天宝八年,高适被张九龄之弟张九皋荐为丘尉。尽管已有俸禄在身,但高适总觉得舞台逼仄,难酬鸿鹄之志。于是痛下决心,辞职另谋。天宝十一年。高适再赴长安,有幸走进哥舒翰大营,掌任书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高适请求竭尽宫中之宝招募勇士抗贼,为时未晚,玄宗却没能采纳。及至安禄山兵临城下,玄宗只好西逃。高适抄小路追上后,详陈失陷因由,玄宗对他的远见卓识非常赞赏。不久,高适迁任侍御史,继而擢升谏议大夫,备受朝廷倚重。
    《孔子家语》有云:“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器何愁无人赏。即使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日,你若真的是个人才,也终会脱颖而出;你若只是个银样蜡枪头,就不必徒叹怀才不遇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