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作揖行礼图 【镜头一】教室。上课铃响了,老师站在讲台边等候上课。此时,同学们才稀稀拉拉地赶到教室,找个靠后的位置横七竖八地坐下。好不容易等同学们安定下来,老师开始讲课。突然,“砰”的一声,讲课被迫中断,教室后门被打开了,一位迟到的学生冲进教室若无其事地坐了下来…… 【镜头二】食堂。下课铃刚响,一群同学冲进食堂,找到熟人便插队。餐桌上,有些同学吃完后,菜根和骨头满桌皆是,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桌垃圾…… 这样的画面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陌生。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礼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自慧教授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教育的尴尬。“大学生,应该懂礼仪。”那么大学应当如何教礼仪,使其内化于心、外践于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变化正悄然发生。 从一句“你好”开始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请坐!”这个如今被不少高校淡化了的课堂礼仪,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得到了同学们的热议和支持。 “一开始做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又变成小学生,怪怪的。但看到老师脸上的欣喜,又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有意义的。”“以前觉得这是‘走形式’,其实,适度的仪式感很重要。课堂礼仪,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思想和精力。”……简单的起立、问好,很快就在学生中引发了讨论。 “很多人认为,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生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缺失,不讲文明礼貌的事情时有发生。见到人要说,‘您好’;做错事,要说‘对不起’;别人给你提供帮助,要说‘谢谢’……这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多少大学生能够自信地说自己都做得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刘红军教授说,“明礼才能修身,礼仪应当贯穿在举手投足之中,最终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拾身边的礼仪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楼前,精心设计了一处庭院文化景观。在这里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旁的长椅上,几位同学正在准备礼仪知识辩论赛的辩论词。决赛的辩题是“文明礼仪修身越来越容易还是越来越困难?” “在你们心中,到底什么是礼仪?”指导老师问道。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礼仪就是礼貌”;有人说,“礼仪就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有人说,“礼仪就是对他人的一种态度”;还有人则表示,“礼仪就是有教养。” “其实,礼是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敬。”张自慧说,“内心的尊重和敬意,别人怎么能知道?需要通过言行举止来表达。而表达需要得体合宜的形式,比如,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举手投足?如何以目视人?如何待人接物?这就是‘仪’。事实上,‘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和敬意的具体形式。礼与仪合在一起,就是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孔子曾告诫弟子:“不学礼,无以立。”张自慧说:“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重视修身,讲究待人以礼。礼仪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日行不辍的礼仪积淀就是道德。待父母长辈以礼,就是孝道;待患者以礼,就是医德;待学生以礼,就是师德;待公共场所的每个人以礼,就是社会公德。” 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训早已有言。如何落实到学校教育中? 如今,从新生一入学就接受的礼仪道德修养讲座、文明礼仪知识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到伴随整个大学四年的文明课堂、文明寝室、文明餐厅的建设,再到大四毕业前的求职面试礼仪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讲座……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教学“体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松告诉记者,学校开展的“日行一礼”活动,倡导学生将每日在校园内耳闻目睹的或自己践行的文明行为,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易班等网络平台发布,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同学从言行举止各方面提升礼仪素养,践行礼仪规范。 “文明礼仪修身是大学立德树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教育的职责不仅是向社会输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更应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修养良好的‘全人’型人才。所谓全人,是指道德纯备之人。高校要主动作为,将大学文明礼仪修身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吴松说。(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