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斯本无任何瓜葛,不过这两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身居高位;两人都是文章高手,同时两人都是书法爱好者。不过两人最后的人生结局却大相径庭,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功高盖主但却得到了善终,曾国藩本人也成了后人的偶像。而李斯的命运却非常惨,尽管替秦始皇灭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却被腰斩于市,家属也受到了牵连,被夷三族。 李斯(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国藩与李斯为何会有不同的人生结局,恐怕还得从他们的人生观说起,他们两人的人生观注定了两人的命运。 对于李斯而言,他认为“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 意思就是说: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等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说来,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反而讥讽富贵,厌恶禄利,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绝非士人应有的情怀。 而曾国藩是怎么样看待自己的人生的呢?曾国藩曾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很显然,曾国藩是要做圣人,而李斯是要追逐权力与名利。李斯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其目的就是货与帝王家,所以,李斯的命运与皇帝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皇帝一高兴,李斯的福利待遇就是大大的好,皇帝哪天不开心了,那么李斯甚至李斯的族人的脑袋都可能是皇帝的。 曾国藩(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曾国藩内心是做圣人。曾国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所以,他在写给四位弟弟的信中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了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很显然,曾国藩并没有将荣华富贵寄托在慈禧太后为首的人身上,他只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圣人,他只是效法舜、周公这样的圣贤,他希望匹夫匹妇能到得到自己的庇护。因此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之后,尽管自己手握重兵,身边的人也不断劝曾国藩自立为帝,左宗棠请胡林翼转交给曾国藩一封密信,信的内容是:“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看了之后,拿起桌上的笔就改了一个字,变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曾国藩对权力没有像李斯那么痴迷,对于金钱,那更是视金钱如粪土,曾国藩曾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相比起曾国藩,李斯对于权力的追逐可谓是煞费苦心,为了保住荣华富贵,他与赵高合谋矫诏立胡亥,为了讨好皇帝,李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为了给子孙谋利益,《史记》记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 自古“盛极而衰,水满自溢。”李斯也许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却在职场中做一个糊涂虫,沉迷于权贵,最后送上了卿卿性命。而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立下不朽奇功之后,选择的却是主动裁军!李斯是一个肉身走得太远,却没有让灵魂赶上的典范。而曾国藩始终坚持肉身与灵魂同步,所以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与李斯的不同人生,或许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作者:罗日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