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揭秘最后一代私塾学生所受教育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教育家杂志 檀作文 参加讨论

    我家乡在皖西南东至县香隅镇。家乡的私塾,最后一批残存到20世纪80年代。我1984年念初一,同学中便有读过私塾的。班上有一位来自山区的同学,别的功课平平,唯独语文好,作文总是被老师当范文念。这位同学姓高,是响岭大队高村小队人(人民公社时期,村改名为大队;组为小队,或称生产队)。后来听高同学说,他小时候念过私塾。因为只有大队才设小学,他们小队离学校远,所以年纪小的时候会选择先念一两年建于小队的私塾。
    
    清末的私塾照片(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私塾先生姓汪,是邻近望江县人,流寓高村,课徒为生。私塾学制三年,教诗文、大字、珠算三门课。因所教内容与国家推行的中小学教育不符,渐被取代。生产大队的小学课本与国家教育同步,学生可考乡镇的初中,生产队的私塾便留不住学生。先生能教珠算,不会教数学。大队小学学生多而老师少,就请先生去教语文,但只属于代课性质。大队的小学是国家办的,高村私塾则属私人性质,连正规的教室都没有,学历又不被国家承认,因此不为家长重视。当时农村又穷,所以束脩也只是象征性的:几斗米,或几个鸡蛋,抑或帮忙打柴、担水。
    先生学问好,颇受人尊敬。村里小孩取名、看小病、写对联,都找先生。先生主要看儿科和妇科,村里每天都有抱小孩找先生看病的。先生有得意弟子三四人,亦受人尊敬。弟子一名金水,先生曾赠联:“水源木本,金友玉昆”;一名和佑,亦能诊病。另有两个学生酷爱唱戏,其中一个唱乾旦,扮秦香莲,上台开嗓,十里八村的人都跟着唱。高同学还专门提到,先生走得非常安详:树荫下,先生与得意弟子对弈,大家赌谁“死”,有人说“先生年纪大,当然先死”。大约半小时后,先生感觉不适,在木摇椅上睡着了。先生枕下留有遗书,家人读后,全村潸然。
    因对私塾教育的特殊兴趣,今年我和高同学结伴寻访家乡最后一批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高同学还做了系列读书调采录。家乡最后一批私塾先生皆已作古,最后一批私塾学生平均年龄也在七十以上。我们所能寻访到的老先生,基本来自香隅镇高村私塾和官港镇许村私塾。许村是民国总理许世英的故乡,和高村一样,属于山区。山外交通便利,总是更先被新时代同化,私塾也就消失得更早。
    
    中国古代特有的私塾教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寻访私塾老人,宜入山区。我们在家乡寻访了四五位读过私塾的老人,他们都只读过一两年私塾便辍学了。这些老人都会写大字,打算盘,还会对对联,写格律诗。他们背在私塾念过的书给我们听,基本是《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一类。《论语》能背《学而第一》,《千家诗》能背的也是前几篇。问及《孟子》《古文观止》,便说不曾学。他们背书,都用读书调,调子大同小异。他们还表演高村私塾“背书秀”:背朝先生,面向墙壁,来回踱步,吟诵所学。当时的课本基本是手抄本,用毛笔抄在薄薄的毛边纸上,且多不题写书名。冷不丁地要求背《三字经》,老先生反应不过来,说背一下“人之初”吧,就一口气诵下来了。
    许村私塾还有类似于今天“校本教材”的课本,用韵文写成,四字一句,专讲当地的各种手工业,不题书名。当我们问及为什么只念一年私塾便不再往下念时,几位老先生的答复都一样——因为家里穷,供不起。大约只有家道殷实的,才读若干年私塾。
    其实,我老早认识香隅镇两位念过好几年私塾的老先生,可惜都已作古。一位是花山村的程鹏万老先生。程老比我祖父稍小几岁,据说念过四五年私塾,算盘、大字和文章都是花山村最好的。曾经做过大队会计,因为出身不好,没做多久。曾在小学教语文,因为教不了拼音,被辞退。1980年代承包大队油坊,就在我家背后。程老和我祖父相熟,常来我家作客。那时我年纪太小,不知如何向程老请益。但也知道程老学问好。每年春节,大队队部及油坊都贴程老写的对联。多是短联,斗大的字,皆是繁体。我虽然认不全,少年时期诵读经典,对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至关重要也觉得好。印象里,程老最爱写的一副对联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我当时不认识几个繁体字,误将“块”字的繁体“塊”认作“鬼”,心里疑惑什么叫“大鬼文章”。多年以后,才知道出自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篇文章,是选入《古文观止》的,而《古文观止》则是旧时私塾必读之书。
    另一位是香隅街上的胡兰田老先生。胡先生出自中医世家,他家的膏药在香隅一带最是有名。胡先生先念过私塾,后又念新式学堂,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因家庭成分不好,胡先生命途多舛,青年时代被开除公职,大集体时代,只能靠捡猪粪挣工分,终生未娶,被乡人称为“迂夫子”。据我母亲说,胡先生的大字是香隅一带写得最好的,农业学大寨时修水库,他写的布告,乡人争着看。胡先生的侄子跟我弟同学,我曾去他家作客,惜乎当时不知请教读书之事。胡先生的弟弟也读过私塾,但时间短些,前几年曾寄诗集给我,写信抬头称我为“世兄”,落款自署“愚乡叔”,颇有古风。
    (作者 檀作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