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朝官员,曾官至礼部尚书。为人谦虚谨慎,康熙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备受百姓传颂。在致仕归隐之后,他曾写一部专门教育子孙的家训,名为《聪训斋语》,而其子张廷玉也因为成功的家教,成为清前期重要的官员,以总裁官身份编修《明史》而流芳百世。 《聪训斋语》内容包括甚广,有养心之道、养生之法、应试之法、交友之道、处世之学等,而其养心之道格外有特点:“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遑遑,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 天下养心第一妙物:有福者方读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以风水先生用磁石保养磁针之妙喻,指出读书不但可以养心,还是“养心第一妙物”。 读书在常人眼中,是劳心之事,而在张英眼中,不读书的人却“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遑遑,觉举动无不碍”,常常因为无所寄托,而产生无穷烦恼。所以读书是排解烦恼怨仇的方法,通过与古圣先贤进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开阔自己的胸襟:“……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 读书养心,与应试的“记诵纂集”之学并不相同,更多的是对古书的泛览。一方面需要体验古人的生命经历,“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一方面则可以拉长时空,认识到“富盛之事,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热,转眼皆空。”“冷眼于闲中窥破古人筋节处耳”,从而“增长道心”,起到养生之效果,比服药导引等方法,更加方便,也更廉价。 张英自己读白居易陆游诗时,“皆细注其年月,知彼于何年引退,其衰健之迹皆可指”,正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隐隐约约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人生轨迹,从而省去了无穷的妄想嗔怨,获得了淡然却长久的乐趣,这样的快乐,只有热爱读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的到,读者何不一试呢?(作者:凌俊峰)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